■吳重達
「醫師,他說我不能治療、也不能運動?」才30出頭的男性病患憂心忡忡地求救。
病人約10年前發生車禍,左腳踝關節骨折,當時採保守療法,包了2個月石膏,骨折順利癒合。不過,他沒辦法告知到底是哪根骨頭斷了?斷在骨頭的哪個地方?
最近,他左踝開始感到不紓服、尤其是運動後,休息一晚後不舒適感就消失。他觀察到,左踝關節外側偶爾會腫起來,用手壓腫會消失,放開又會出現。這腫與運動強度有正相關,運動越激烈腫越大,消失時間也拖長。
他去求診,醫生掃超音波說關節有積水、前方有骨刺。他問該如何處理?醫生聳聳肩不說話;再追問,就得到上述的回應。
該關節與對側(正常側)比,關節外側稍腫,踝關節向足背屈曲出現十度的缺失,向足面屈曲則正常,壓痛感出現在關節外側的前距骨─腓骨韌帶、關節後方的肌腱與內側的脛骨後肌肌腱和三角韌帶,關節無不穩定現象。X光顯示中度關節退化,關節前方的遠端脛骨與相對應的距骨有輕微的骨棘增生(骨刺),影響踝關節向足背方向屈曲時的活動度,也可以造成疼痛感。以前可能是發生遠端腓骨骨折,骨折當然早癒合了;脛骨─腓骨聯合處距離增加,代表過去有韌帶斷裂。
醫師向病人解釋,這叫做「創傷性關節炎」,是骨折的後遺症;當時不論開刀與否,都有發生的機會。關節的命運基本上在受傷那時就決定了,只憑超音波做診斷是粗糙了些,X光是基本檢查,必要時還得做更進一步檢查才行。
由於病人年輕,臨床症狀並不嚴重,醫師建議平時努力復健、運動時使用護具、運動後認真冰敷,再觀察不必急著想開刀。病人寬心不少,之後也回報了正面的結果呢。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