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照腎病心理影響 衛福部苗栗醫院教病患調適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衛福部苗栗醫院七日邀請劉怡君臨床心理師於「腎利方程式病友會」中,主講「活出新生-腎臟病患者的心理調適」,讓大家了解罹患腎臟病後的心理狀態和如何有效調適,以及患者與家屬如何互助。

部苗臨床心理師劉怡君指出,許多直到腎衰竭末期才被診斷出的腎病患者,其實是難以承認自己是腎病「病人」,也很難接受必需接受血液透析(俗稱洗腎)治療,這種從「正常人」轉換到「病人」的角色轉換困難,甚至抗拒病人角色的心理狀態,會造成許多生理和心理反應,包括焦慮、無力、憂鬱、罪惡感、食慾或睡眠改變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不適應而產生的身心反應,常會造成患者極度困擾,甚至因此病急亂投醫,使用各種偏方草藥,反倒延誤治療時機,也經常會讓家人更加擔憂,嚴重時還會造成家庭衝突,又額外增添患者的心理負荷。

劉心理師進一步表示,患者心理狀態和心理需求,常是被忽略的一環,特別是當患者面對病人角色衝突時,易導致醫囑遵從性差,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照護上,除了透過醫療改善患者生理狀態外,臨床心理介入可縮短患者疾病調適的過渡期。

劉心理師說明,透過強化患者正向認知調適,包括選擇性注意正向的訊息(如,洗腎就跟做復健一樣,沒什麼)、賦予生病經驗正向意義(如,生病讓我學會慢活)、或是治療過程的正向價值(如,洗腎的時間可以好好睡覺或看場電影),此外,也需要讓家屬給予患者正向支持,並減少家屬對患者過度保護或干涉等,還有透過病友彼此打氣支持、經驗分享等方式,讓患者能夠調整內心對「病人」角色的負向態度,並將之整合為生活一部分,在學習與疾病共處同時,重新建立自己內在價值,重獲自尊與自信,進而活出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