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指標性疫苗 我首送豬瘟病毒上外太空

太空「長晶實驗」概念上是利用圖中玻璃毛細管裝置,讓類病毒顆粒的蛋白質溶液跟調配好的化學溶液可以在玻璃毛細管中慢慢混合,進而長出晶體。
(國輻中心提供/中央社)

長達1個月「長晶旅程」是為看清楚病毒結構

中央社∕台北27日電

「5、4、3、2、1,發射!」太空站指令一下,SpaceX火箭噴出大量燃料,揚起滾滾煙霧與塵土逐步升起,載著豬瘟類病毒顆粒升空,這是台灣首次將病毒顆粒送上外太空,病毒要在太空為期1個月「長晶旅程」,再回到地球。

民眾很難想像,這批豬瘟類病毒先是飄洋過海抵達日本,再送到美國發射,遠渡數萬公里的旅程,是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前後花8個多月才完成。耗費心力送上外太空,國輻中心副主任陳俊榮解釋,為的是要「看清楚」病毒結構。

陳俊榮說,研發疫苗或藥物之前,首要課題是先了解病毒,掌握病毒結構向來是科學家專注課題,但是地球有重力、溫度、濕度等因素交錯影響著病毒晶體生成,多少會影響研究,送上外太空,就沒有干擾因素,有助於病毒形成大顆完美晶體,有利了解病毒精細結構。

事實上,美國、日本等國家生技公司早有把蛋白質送上外太空的前例,目的是開發指標性疫苗或藥物。

這批豬瘟類病毒顆粒在去年12月順利送上太空,歷經1個月「長晶旅程」已回到地球,由日本Space BD將晶體樣本處理後再以液態氮溫度急速冷凍,寄交給國輻中心。後續國輻中心將運用高強度X光檢視晶體品質與鑑定結構,並規劃跟學校合作豬瘟病毒顆粒的研究,最終希望開發疫苗或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