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中華副刊>一心一藝的竹編之美

 文、繪圖/劉惠芳
 凌晨兩點,摸黑起床繪畫未果,做什麼好呢?愣看畫桌上裝顏料的竹編物……久等靈感它不來,無奈蓋上駝色竹編物,算算我家竹編老物件不下廿個。
 平時關愛竹編物,最近臨摹宋畫《禽浴圖》、《花籃圖》發現畫裡都有竹編物,清明上河圖畫中也有掄大錘、有刨木頭的,可見宋朝手藝人已經很厲害了。凝固的歷史,剎那的永恒,這靈感讓我遠觀宋畫近看家族,轉念另一家人,我的外公黃玉松。
 外公當年是少見的布衣知識份子,曾是北埔公學校老師,如此讀書人還總為家人動手編製竹掃把、竹畚箕、竹蟹籠、竹篩、竹蒸籠、竹耙、竹凳、竹蓆、竹水管、竹籬笆……,如今回想全是歲月的老物件。記得表弟曾說:「小時常看爺爺編家用品,晚秋一起去割芒花,曬乾後紮成掃把……從小還看他編簸箕,火籠,竹掃把,爺爺疼孫,我滿月大就被他抱去一起睡長大……」難怪祖孫情深,表弟還說:「他常常編好竹蝦籠後用飯加米慷揉成湯圓大小,用火烤至焦黑,傍晚再到河裡放置一晚,隔天早上就可以豐收許多蝦了。」外公真的很棒,能文能武,書法字寫的漂亮,讀過英文日文,當過公務員,在家種稻,種的優質甘蔗連臺糖也收購,還種棉花、紅豆、綠豆、花生……好多好多。
 外公處處流露他追求雅緻講究品質的審美,一生更養好兩家庭,如今家族逾百人;因為多才因為獨特,讓晚輩我們一直敬佩。竹編就是匠人之心純粹之美,最可貴是它的唯一性與自然感,可嘆如今多被工業化的機械代替了。回想外公雙手穿梭在一針一線中,十指夯實在一撞一敲上,讓家人享用在一琢一磨裡;回想他的竹編物全在膝蓋上完成,如此賣力,如此虔誠……記得小時候常住外公外婆家,至今難忘言語甚少的外公總是目光閃閃似在思索,稍長才知篳路藍縷時代外公添給的幸福。
 失眠喚起許多童年回憶,那夜再看畫室竹編,它似乎散發另種歷史清香。人生一瞬,懷想外公的高大挺拔,忘不掉他那雙剛從水田回家的泥腳,忘不掉他那根竹扁擔。小時候不明白為何剛編竹掃帚淺綠色後變成淺黃色?前人一簞食一瓢飲走來,今我解讀:因為它泛黃了,所以溫暖了。
 我已近花甲,至今仍佩服動手能力強的手藝人。回想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人們,一向淡定的外公黃玉松先生永遠是我心目中的生活貴族。
 想著想著有了靈感,我憑著印象畫了一幅三合院,竹林、穀包、牛隻、鴨鵝群在池塘……是半世紀前的台灣農村,也是我小時候的外公外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