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區農業改良場至雲林東勢大蒜觀摩

514

記者張淑娟/新化報導

國內大蒜種植面積近達四千七百公頃,年產量近達四萬五千公噸,主產地在台南、雲林和彰化,因栽培需耗費大量人力,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十九日將前往雲林東勢鄉舉辦觀摩會,於田間展示大蒜生產所需機械,並介紹機械化流程及各型機械用途、特性。

台南農改場表示,大蒜種植需大量人力,目前除引進日本大蒜切莖機、寬畦收穫機、莖葉修剪機及磨根機外,已改良研發適合台灣的大蒜收穫機、磨根機,建立大蒜機械化整合作業流程,用以改善種植、採收的人力缺乏問題,以提高農民種植意願,及提升大蒜產業競爭力,增加栽培面積。

台南農改場也指出,國內大蒜種植面積,全台約有四千六百八十七公頃,產量四萬四千九百四十七公噸,以大片黑為主要種植品種,產區在台南、雲林、彰化等地,其中以雲林為大宗,總面積達全台九成以上,因大蒜生產體系種植、收穫作業幾乎以人工為主,面對農村人力短缺、雇工困難等缺工問題,常導致大蒜延誤種植及錯失收穫適期,影響農民收益,為此,農改場針對大蒜產業機械進行引進與改良,研發大蒜機械化種植、收穫機械。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已於110年完成開發附掛式大蒜播種機,以夾取式取蒜種,浮動接地輪可調整種植深度,並一次完成開溝、種植、覆土及鎮壓,經田間反覆測驗後,附掛式大蒜播種機作業能力每小時可播種0.07~0.1公頃,估算每天可種植面積約為0.56~0.8公頃,對照人工播種每人每天僅可種植0.03~0.04公頃,人機比約為十八倍。

此外,大蒜收穫機械方面,台南農業改良場引入試用日本大蒜切莖機、寬畦收穫機,並嘗試改良大蒜挖掘機進行大蒜收穫作業,不過,收穫後面對黏性較高、含水量較高的土壤,也可能發生帶土量較高情形,目前農改場也針對此問題進行改良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