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發掘和平島民生活聚落

和平島古井故事多,四百年龍目井列為歷史建築,最早的天后宮媽祖廟龍王蓄水池源自古井泉水。(記者王慕慈攝)者王慕慈攝)

記者王慕慈∕基隆報導

基隆市和平島的諸聖教堂考古遺址是基隆城博會重要展區,但除了古蹟,和平島愛鄉文化協會十三年前在和平島進行古井調查,有水才有人,從四百年前荷西時期到現在,三十餘口井,封的封埋的埋,只剩下十幾口,明(七)日將舉辦一場古井走讀,從歷史建築龍目井開始,發掘多元島民的生活聚落。

和平島愛鄉文化協會從二00八年起在和平島做古井調查,協會秘書藍秀鳳表示,和平島是基隆港與外界接觸最早的地方,近年考古發現的諸聖教堂遺址,荷蘭人擊敗西班牙時,曾將島上的四百多個西班牙俘虜囚禁在此,鄰近聖薩爾瓦多城,有水才有聚落形成。

藍秀鳳說,和平島上共有西班牙、荷蘭、台灣原住民、老榮民、大陳義胞、福州人、日本人、琉球人和朝鮮人都曾經在島上生活過,民族文化多元,而水是民生必需,早期和平島屬高地末端,自來水不發達,所以,民眾居住的聚落一定有水源。

最早的天后宮媽祖廟龍王蓄水池源自古井泉水。(記者王慕慈攝)

和一路二巷通往阿拉寶灣的路旁的龍目井為西班牙人開鑿,日本人也在東砲台附近鑿蓄水池,沿路有三口井,所以,軍方、老榮民和巴賽、阿美族原民都居住在阿拉寶灣一帶,龍目井已列為基隆市歷史建築受到文資保護,近年已不使用。

和平島民也會在住宅鑿井,光是社頭、社中、社尾線上就有十口水井,很多都是百年老井。藍秀鳳說,民國六十一年嫁到和平島,因為夏天島上的水不夠用,都會穿過日治時期就有的摸乳巷,到平一路巷弄去汲水,不過現在封的封,埋的埋,本來島上三十口井只剩下十幾口。還有把井鑿在地下室,世代兩家人共用一口井。

此外,現在的和平島市場是以前的福州街,以前靠海邊,巷弄內還留有明朝碼頭岩塊,但年代久遠,人愈住愈多,與海爭地,所以現在離岸邊還有很長距離。

基隆最老的媽祖廟天后宮也有古井故事,古井本來在帝君殿內,但香客拜拜時影響動線,所以用水泥填埋,造成地下水亂竄,整個媽祖殿地基淘空,惟獨媽祖聖駕穩如泰山,後用四百多包水泥才填滿,廟方以導引方式將井水導入現在的龍王蓄水池。

愛鄉協會七日上午將辦一場古井走讀,九時從和一路二巷龍目井開始,走程約兩小時,歡迎來探訪水井,挖掘和平島的老故事。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