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林明理
午後,恬靜的風,從海面吹來,掠過史前館噴泉的兩側,泊在波紋盪漾的水面上。
我想起兩年多前,在這裡有一場以卑南族傳統服飾十字繡工藝技法與斯洛伐克民俗藝術的交流,強烈地展現兩地特殊的人文風情。在館前牆壁上高高掛起「穿上彩虹衣」的圖騰,也突顯出那些百年服飾與傳統編織的風華。
風兒在乍暖還寒的亮光中,帶有淡淡的木香,飄拂在館外週遭的樹林,飄過嬌艷的百鈴花、桃金孃,飄過杜鵑花叢和厚葉石斑木……從大廳前後的步道、花草間出來,在鳥聲的路徑上徘徊徜徉。
風也跟著烏頭翁雀躍地唱著不知名的曲調,歌聲流向廣場……在裝置藝術的沿路上,從海上到東岸,從東岸到太平洋。它吹過福爾摩沙山林,吹過臺灣原民祖先滴下的汗水,讓我意識到:感恩和歡喜。
是啊,在我記憶裡,所有讚嘆都源自於島嶼美麗的傳說與編織歷史,那些匯聚的展示文物精品,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是一樁具有意義的盛事。
展覽區的燈光映著柔和的氣氛,工作人員也努力打造成一個難忘的觀感體驗。當外邊的日影逐漸明亮起來,史前館蘊藏的古文物則充滿奇特而神秘的迷人色彩與當代藝術的交融,似乎召喚出原始文物的歷史脈絡。它讓我看得見各種藝術在時間的洪流中,睿智隨時間,終將蛻變成真理,也將呈現出人類活動中的不同面貌。
這次前來,雖然園區內正在進行整修工程,但絲毫不影響我遊玩的興致。恰如綠光裡的小羊,我雀躍地登上了一座觀景小丘,全是為了從仿復活節島的巨石人像眺望臺東市區和更遠的卑南山、都蘭山、肯杜爾山等群山秀色。
站在這裡,眼光正好可以逐漸由山丘的樹叢移向最高的山巒……還可以看到白鷺鷥群冉冉飛過。歸途的落羽松樹叢下,每一隻花斑鳩、紅嘴黑鵯、黑冠麻鷺都飛在自己的活動區域,或棲息在枝頭閑聊。
我常在這兒觀察牠們的生活與習性,連同那一片山,那一抹斜輝,或晨光,都像古詩人在歌詠它,讓我不禁聯想起連方譯印度詩人泰戈爾《漂鳥集》中一段詩句的文字來:「當我離去時,讓我的思念伴著你,像星空沉寂的邊際,那一抹落日的餘暉。」心裡不覺愉悅了起來。
遠遠地再看一次史前館,色調調和而鮮明,在水池中倒映出油畫般的精緻感。從開館以來迄今二十年,它由名建築師葛瑞夫(Michael Graves,1934-2015)的設計概念,結合陳哲生建築師事務所團隊的努力打造下,已成為東臺灣以史前文化保存與展出為核心的重要建築,也是個美麗的旅遊景點。
我將滿心的感動對停車場前那隻枝上的烏頭翁傾訴,而牠回應的歌聲,在四方散開,讓我心中洋溢著滿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