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山大 女主管乾癬關節痛

371
困擾10餘年/就醫診斷乾癬性關節炎 醫:症狀多樣易誤為其他疾病讓關節受損 須及時治療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名56歲女性,在一家公司擔任主管,由於長年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在她44歲時罹患乾癬,除了皮膚癢之外,後續出現關節腫痛,兩腳關節的症狀嚴重到走路都不舒服,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近期進一步就醫檢查,才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

收治個案的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世滋表示,乾癬是一種免疫失衡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造成皮膚細胞增生過快,使身體各處出現一塊一塊或一大片紅腫皮疹,讓患者感到不適,冬天時常會出現厚厚的銀色白屑、脫皮情形。

蔡世滋指出,乾癬可能併發關節紅腫熱痛及著骨處病變,形成乾癬性關節炎。在性別上,男女病患比例約1:1,且任何年齡層都有,以40、50歲以上中壯年較多。乾癬性關節炎可以侵犯任何關節,尤其好發在手指或腳趾,甚至有時關節及旁邊組織會整個腫脹,外觀形狀類似香腸。

依疾病分類準則,患者若有皮膚或指甲乾癬(包括點狀凹陷、甲床剝離、指甲板下角質增生、甲床鮭魚色斑等),併有關節炎(紅腫熱痛)情形,就可能為乾癬性關節炎。

根據國外研究統計,全球約有1.25億人受乾癬困擾,全台則約有8到10萬名患者,其中約3成會發生乾癬性關節炎,如加上未經歷皮膚乾癬、直接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推估逾2萬人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

蔡世滋說,臨床上乾癬性關節炎可分為5種樣態,包括不對稱性多發或少發關節炎、對稱性多發關節炎、脊椎關節炎、主要遠端指間關節炎、削殘性關節炎(骨頭關節嚴重破壞變形)。由於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多樣,容易混淆為其他疾病,一旦關節受損,往往不可回復,需要及時診斷與積極治療。

對於乾癬性關節炎該先治療皮膚還是關節?蔡世滋表示「兩者可以兼顧治療」,皮膚乾癬可透過照光、外用藥膏及口服藥物進行治療;若引發乾癬性關節炎,治療選擇上除了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及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外,近20年來陸續出現多種「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後,更能達到皮膚及關節一起治療的效果。

目前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健保已有給付上述藥物,可改善患者關節症狀,並緩解關節破壞與變形。如患者經傳統治療方式無效或無明顯改善,經醫師完整的評估後,可使用這些藥物治療,以避免及減少關節變形,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