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5歲林姓婦人因巴金森病規律吃藥4年,狀況穩定,所以藥物一直未調整,後來右腳反覆性抽筋,使用肌肉鬆弛劑仍未改善,做腰椎X光和神經傳導檢查都正常,驗血也無缺鈣或電解質異常,補充鈣片、嘗試熱敷與復健也都無效,最後查出竟是「藥物波動」所致,經醫師調整巴金森用藥後,腳抽筋症狀獲得改善。
成大醫院神經部醫師簡崇曜說明,所謂「藥物波動」現象,指巴金森病中期後於藥效漸退時肢體僵硬會變明顯,所引起的肌張力不全。病人轉診到成大動作障礙(巴金森)門診,經問診了解其抽筋時間非常固定,幾乎照3餐發作,經估算與吃藥時間吻合,才推測為巴金森病藥物波動現象。
簡崇曜表示,引起「抽筋(挽筋)」原因很多,每個人對抽筋的感受及描述也有所不同,甚至民眾與醫師的定義也不一樣。像有些人就醫說覺得肌肉緊繃、一陣陣抽動或疼痛、或是麻木不舒服,都可能會用「挽筋」來表示;但是對醫師來說,抽筋是指肌肉強直收縮造成痙攣疼痛。廣義來說,肌肉疲勞、過度運動、長期姿勢不良肌筋膜疼痛症、鈣離子等電解質不平衡導致肌肉強硬收縮、周邊神經或腰(頸)椎神經根壓迫等神經病變,都是門診患者常見主訴抽筋的原因。
他說,中樞系統問題也會導致感覺抽筋,但有時並不會在第一時間被發現,如頸部肌張力不全導致肩頸疼痛,當作是頸椎退化,不斷復健卻無改善;手臂僵硬懷疑是五十肩,但治療症狀依舊,後來診斷為巴金森病,經藥物治療後緩解;甚至睡覺時雙腳不舒服感,原來是腿不寧症候群。因此,病人在診間描述抽筋時,應多描述疼痛的強度、有無感覺異常,如麻木、針刺、電流感、冷熱感等等,這些特徵都有助於醫師快速釐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