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出土疑荷蘭、清代建築遺構

安平劍獅埕進行考古試掘,發現荷蘭時期大員市鎮的街區遺構及疑似清代金門館遺構。 (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四百輪廓更鮮明!文化資產處委託成大考古研究所於安平劍獅埕進行考古試掘,發現荷蘭時期大員市鎮的街區遺構及疑似清代金門館遺構,讓台南四百年歷史溯源有重大斬獲。

為迎接台南四百年,市府近年與成大考古所合作,陸續在石門國小、安平古堡周邊調查,曾挖掘出熱蘭遮城的外城西牆及排水系統,讓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重現世人眼前。

在安平劍獅埕發現荷蘭與清代等不同時期建築遺構,研判荷蘭時期遺構與成大建築系老師黃恩宇的相關研究成果吻合,讓各界了解荷蘭時代大員市鎮街廓空間,也凸顯四百年前後的城市風貌變遷。

出土的清代鋪面遺構,經比對史料研判,疑似為金門館。金門館是清代實行班兵制度時,由輪流來台駐守班兵,以部隊為單位建造,供奉同鄉神明、聯誼聚會會館,安平原五處會館包含閩安館、提標館、海山館、金門館、烽火館,目前僅指定為市定古蹟的海山館留存;遺構現身令人振奮。

遺物亦有重要發現,包括十七世紀地層,發現由大量血蚶及少量碎蚵殼、紅磚為鋪面做法,疑是荷蘭時代文獻提及工法。另發現來自日本九州的肥前燒卡拉克瓷、肥前燒宣明款瓷器等,說明當時安平已與日本往來貿易,可能為荷蘭時代或與日本關係密切的鄭氏政權有關,另發現有新石器中晚期的「玉錛」,經光譜檢測,成分與花蓮豐田閃玉相同,為此次發掘增添神秘性。

在十七世紀地層,發現由大量血蚶及少量碎蚵殼、紅磚為鋪面做法,疑是荷蘭時代文獻提及工法。(記者林雪娟攝)

文資處表示,此次考古調研不僅試圖找到更多台南四百年歷史故事,並透過教育推廣導覽吸引更多關心者認識,安平居民甚至指認探坑裡的遺構,包括啟建於日本時代的安平舊市場,後續將透過3D掃描記錄,讓更多人了解隱藏在台南地底的豐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