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HIV感染者就醫曾被拒

感染人數雖大幅下降 但卻遭親友疏離 愛滋病學會籲建立更友善、正面生活環境
為呼籲各界關注愛滋議題,「Act for Better Love讓愛更好計畫 (AFBL) 」2日舉辦成果發表會,呼籲各界持續重視,並致力消除對於HIV感染者的不平等與歧見。 (公關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現今台灣在愛滋疾病治療上已有大幅的進步,但對於該疾病的認知仍有進步空間。醫師指出,據調查,有1/4過去一年曾有被拒診經驗;另,有1/4的感染者在朋友、家人知道其感染身分後與其關係疏離。

為呼籲各界關注愛滋議題,「Act for Better Love讓愛更好計畫 (AFBL) 」2日舉辦成果發表會,除了分享計畫成果與執行過程外,更呼應今年12月1日世界愛滋日的主題「平等」。呼籲各界持續重視,並致力消除對於HIV感染者的不平等與歧見,向終結HIV更進一步。

台灣愛滋病學會常務理事林錫勳表示,國內HIV的治療在藥物的進步以及醫師、政府的努力下,已有大幅進步,在藥物穩定控制之下更可以達到「U=U」 (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也就是「病毒量測不到=不具傳染力」,當感染者血液中的HIV病毒量低到檢測不到時,就不會透過性行為感染他人。

然而,雖然台灣的HIV新感染人數與5年前相比下降了接近一半,HIV感染者的平均壽命也大幅提升,但HIV感染者仍在生活中面臨諸多困境。

林錫勳指出,根據由愛滋病學會與愛滋病護理學會在2021年發表的「台灣愛滋感染者生活品質調查」顯示,直到2021年,仍有1/4的感染者表示自己過去一年曾因表明疾病身分而被醫護人員拒絕診療,超過7成的HIV感染者擔心會被相關照顧機構或其他照顧工作者拒絕;另,有1/4的感染者在朋友、家人知道其感染身分後與其關係疏離。

林錫勳說,上述調查彰顯在治療進步之餘,HIV感染者目前最迫切的需求便是藉由改善社會上的歧視以及對HIV感染者的恐懼,建立一個更友善、更正面的生活環境,也是「Act for Better Love讓愛更好計畫」發起的緣由,並且希望能與各界夥伴攜手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