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廠日前舉行首批機台設備到廠典禮,拜登親臨致詞,場面極其盛大;在此同時,台積電股價卻在台灣連跌數日。兩相對照,固然證明美國對台積電的重視,但也顯現美國對台積電的控制越來越緊,台灣一向自豪的「護國神山」,會不會被美國逐漸淘空,甚至成為「美積電」,確實在股市引發焦慮。
台積電不但市值居全球半導體製造業龍頭,在先進製程方面更具有領導地位,其產品占全球市場的一半以上。由台積電帶領的半導體產業,占台灣出口將近三成五,去年半導體順差甚至高於整體貿易順差貿易,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台積電目前在亞利桑那州興建中的第一期工程,預計二0二四年開始生產四奈米製程技術;第二期工程預計二0二六年開始生產三奈米製程技術,兩期工程總投資約為四百億美元。完工後將合計生產超過六十萬片晶圓,終端產品市場價值預計超過四百億美元。
表面看來,這個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案之一,既可提高美國晶片業的製造能力,也將使台積電的風險分散,應該是互利雙贏。為什麼引起外界強烈質疑?確實值得推敲。
主要原因就是,台積電並沒有意願在美國擴廠,更不想在美國投資先進製程,因為一九九六年台積電就曾在波特蘭設立Wafer Tech,結果出現張忠謀口中的「一堆糟糕的錯誤」,成本比台灣高出五成,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今年八月裴洛西訪台時,張忠謀又當面直陳「在美國重建半導體製造注定失敗」。上個月台積電更致函美國商務部,強調在美國設廠的真正障礙是建設和營運成本高,並列出六個意料以外的工程狀況。這充分顯示,台積電赴美設廠,其實是在美國施壓,而民進黨政府又未力挺下的無奈之舉。
按照經濟部的說法,台積電赴美設廠,半導體並未「去台化」,而且台積電到美國支援的人力,僅占其全部工程師的百分之一,台灣健全的供應鏈更無可取代。這些說法當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台灣已經從今年開始逐步在七個地點啟動三奈米晶片的量產,更先進的二奈米也將從二0二五年間開始啟動量產,美台之間仍然存在落差,台灣掌握百分之九十以上最先進半導體製造能力的狀況,似乎也不會立刻明顯轉變。然而,這次台積電百般無奈赴美設廠只是開始,未來究竟會如何演變?誰也沒有把握。
事實上,美國前年加大華為禁令,要求台積電停接華為訂單,台積電不得不從;去年要求台積電等半導體公司交出被視為商業機密的供應鏈紀錄等數據,台積電又不敢不從;美國要求台積電赴美設廠,台積電依舊不敢拒絕。更讓人擔心的是,美國還希望台積電未來共設六個廠。執筆《晶片戰爭》一書爆紅的美國學者米勒,今年九月為美國國家安全中心撰寫的半導體政策報告,就建議美國政府應該硬起來,用政策施壓,要求台積電在母國與美國同步用最新技術生產。
換言之,台灣固然希望台積電把先進技術留在台灣,但在美國強大壓力之下,最後很可能不得不在台灣與美國同步量產最先進製程;真若如此,恐將對台積電造成極大困擾,除了技術可能外流,也可能因為研發能量分散,拖累先進製程研發、投產進度。一旦如此,台灣在半導體產業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否隨之下降?難免令人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