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肝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往往發現時已是晚期。醫師指出,近年免疫療法加入晚期肝癌治療生力軍,約半數患者接受治療後存活期可延長至2年,未來醫界也期盼能討論將此療法納入健保,為患者爭取更多元的治療選擇。
台北榮總醫學腫瘤醫學部醫師陳三奇表示,肝癌長年位居10大癌症死因第2名,每年有逾萬人罹病。B、C型肝炎病毒、酒精等都是相關重要風險因子,引發肝癌前往往會先有一段慢性肝炎期間;經過數次肝炎發作後,使肝臟纖維化形成肝硬化,再慢慢形成癌症。
由於肝臟沒有痛覺神經,多數患者未曾發覺,直到有感時卻已經無力回天。陳三奇說,肝癌好發年齡為20~50歲,早期症狀不明顯,晚期則會陸續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慾不振、腹脹、體重減輕、血便、黃疸及急性腹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吐血,多數患者直至此時才意識到身體出了問題。
陳三奇指出,臨床經驗約有40%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治療上也會遇到比較多困難。資料顯示,我國肝癌患者確診時約只有20%可進行手術切除。
晚期肝癌患者的1年存活率僅10%,過往治療成效有限,即便標靶藥物治療後的腫瘤縮小率也只有5~20%左右,存活率始終無法提升。陳三奇表示,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後幾乎所有的患者,在1年內都會出現抗藥性。近年免疫療法加入晚期肝癌治療行列,突破過往存活率低、預後不佳的困境。研究指出,晚期肝癌患者使用免疫+免疫的合併療法治療後,每3位患者中就有1人腫瘤縮小率超過3成。
在臨床試驗中,於先前經標靶藥物治療後的肝細胞癌病人,二線使用免疫合併療法治療後,約有50%的患者可以將存活期延長到近2年,且副作用相較較輕,能維持更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