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應避免民粹扭曲年輕世代侵蝕民主根基

美國民眾受到川普民粹言論的挑動闖入國會。(路透,資料照)

近來校園接二連三傳出歧視性語言,引發社會關注;尤其是這些歧視性語言,不乏出自成績頂尖學校學生的手筆,更讓許多人感到詫異。寫下這些歧視性語言的學子,或許是不知輕重、玩笑開太大;但更可能是受到玩政治的大人們以仇恨式語言操弄民粹激情的影響。就長遠來看,一旦這種偏激言論在年輕世代當中習以為常,甚至演變為尖銳對立,勢將傷及台灣社會整體和諧與民主發展,不可不慎!

所謂「民粹」,在政治學中並沒有定於一尊的定義,甚至是一個多面貌且模糊的概念,但可追溯到十九世紀俄羅斯、美國的農民運動。一九三0至六0年代,中南美洲若干國家政府被歸類為民粹主義政府,發動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納粹更以操弄民粹崛起。大致而言,民主主張憲政法治、代議制度,但民粹主張直接訴諸民意、群眾動員;民主是漸進式的改革,民粹卻追求急進、乃至暴力解決問題。由於民粹具有反社會多元、認同排他性等特性,因此被認為是煽動性的反民主行為;但也有學者認為民主當中必然包含民粹,只是民粹的程度多寡而已。

儘管學術界對於民粹的論述各有觀點,但大致上皆不否認民主社會當中的確存在利用民粹破壞民主的力量。聯合國的研究報告也譴責民族民粹主義鼓動種族、血統、宗教、移民、性別等等層面的排他性、仇視性、壓制性政策與作法,而網際網路更成為民粹主義者宣揚仇恨言論、煽動歧視和暴力傾向的平台;且一旦民族民粹者執政,往往會利用政策剝奪「局外人」群體的權益。日裔美籍學者法蘭西斯‧福山更憂慮整個人類社會已進入「民粹國族主義」為主導的動盪時代。

就現實層面觀察,近年來許多民主國家颳起民粹風。美國前總統川普以民族主義、歧視性言論挑動民眾,甚至鼓弄民眾闖入國會;德國卡塞爾區首長呂貝克因支持接納移民政策遭到槍殺;極右派瑞典民主黨打著反移民、脫歐旗號,快速成為國會第三大黨;荷蘭學者魯杜金觀察,近年來「民粹主義的溫床越來越肥沃」。質言之,民主政治當然存在政黨競爭,但訴諸民粹的政黨競爭,卻恐將危及政治秩序、民主發展。

回顧台灣民主發展過程,許多玩政治的大人們直接訴諸民眾、透過群眾動員,以煽動性的言詞激起族群、省籍、統獨對立,政黨惡鬥導致台灣社會遭到撕裂。二0二0年到二二年,台灣連署成立十四件罷免案,二0二二年一月「德國之聲」的一篇報導對如此頻繁的罷免案指出,「台灣民主民粹一線間」,此文引述若干台灣政治學者的看法:罷免制度已被政黨用來作為攻擊對方、政治動員的工具,反而對民主造成傷害。

台灣民眾必須思考的是,這些玩政治的大人們為了獲取政治權力,卻以台灣民主發展、社會和諧為代價,對台灣是好還是壞?除了操弄民粹,玩政治的大人們竟然已別無他法?這種撕裂台灣的民粹手法,到底是增強還是弱化台灣整體力量?有學者主張審議式民主可以兼採代議與直接民意以產生共同意識,台灣能否融入類此精神?

在其他國家惡質民粹風潮之下,台灣難免受到感染,但台灣也應呵護民主的建立與深化。尤其年輕人更是未來台灣民主的參與者、領航者,台灣社會更應引導年輕世代省思民粹對當前台灣民主政治的傷害,避免民粹侵蝕民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