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患福音!「非凝血因子藥物」7月起健保擴大給付    

醫師指出,健保於7月起擴大「非凝血因子藥物」給付非抗體A型重度血友病患者,不僅注射方式從靜脈轉換成皮下注射、頻率也從1週數次到每月1次,使血友病患更容易接受預防性治療。(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血友病患者關節會因長期反覆的出血,造成不可逆的病變。醫師指出,A型重度血友病患需要定期接受凝血因子靜脈注射,但不少病患在治療照護的過程中,因長期頻繁打針導致不易找到血管注射、以及靜脈萎縮等因素,都成為血友病患沉重的心理負擔。所幸,健保於7月起擴大「非凝血因子藥物」給付非抗體A型重度血友病患者,不僅注射方式從靜脈轉換成皮下注射、頻率也從1週數次到每月次,使血友病患更容易接受預防性治療。

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榮譽理事長暨台灣血友病之父沈銘鏡表示,血友病是一種先天出血性疾病,基因缺陷造成血液中缺乏某一種凝血因子,導致凝血功能異常,目前國內的血友病患者大約1000名,其中以缺乏第八因子的A型血友病患最多。

輕度A型血友病患者在有創傷或手術時會有出血的問題;中、重度A型患者除受傷之外,日常也可能會自發性出血,最常發生的部位為關節處,雖沒有立即危險,但長時間反覆可能會導致關節變形,許多人因此需要置換人工關節。

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榮譽理事長暨台灣血友病之父沈銘鏡表示,在符合國際治療趨勢及醫病需求下,「非凝血因子藥物」終於擴大健保給付,不僅提升整體治療品質、減少人力負擔、在備藥與治療上也更簡單方便。(記者陳柏翰攝)

沈銘鏡指出,近年來,國際間血友病治療共識,透過採取規律的預防性治療,定期補充凝血因子以維持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有助於預防不可控的出血風險,便可有效降低出血風險、避免關節損傷。隨著醫藥科技發展及健保規範,台灣目前A型重度血友病治療,逐漸從需求性導向為預防性治療,以持續補充、維持與一般人相同的凝血因子濃度作為常規治療。

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周聖傑表示,目前A型重度血友病的治療要達到「零出血」仍有進步空間。首先,凝血因子的結構特性,讓它只能用靜脈注射的方式給予;再者,第八凝血因子藥物半衰期約只有8至12小時,要維持體內有保護力的凝血因子濃度,至少必須每週2-3次注射補充,如此頻繁的靜脈注射頻率,甚至有些患者是從兩歲甚至更小就開始接受預防性注射,對於病童、家屬以及醫護人員,都是非常沈重的壓力與負擔。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非凝血因子藥物」療法衍然而生,周聖傑說,其注射方式從靜脈注射轉為皮下注射,減少了患者找血管打針的不便,治療方式也更加簡單;藥物半衰期可長達至27.8天,注射頻率降低為每週至每4週1次,與過去靜脈注射相比,1年挨針次數最多可減少約91次。

另,經臨床試驗證實,即使是4週1次的注射頻率,於患者體內的藥物濃度都是維持穩定活性,只要透過合適的預防性給藥方式、做好適當關節保護,就能降低出血風險,活動過程中也不再因擔憂而設限活動力,家屬也能更加放心。

國內健保原本僅限於給付A型血友病抗體患者,但即將擴大「非凝血因子藥物」給付範圍至非抗體A型血友病,不僅可讓患者獲得更良好的治療方式、減輕照護者的負擔。

周聖傑說,7月起「非凝血因子藥物」健保給付條件放寬族群包含12歲以下兒童,以及12歲以上但規定須有接受第八凝血因子達建議劑量上限,且年自發性出血次數大於6次、曾發生腦出血、目標關節出血半年超過3次以上。該治療可提升患者的治療順從性,對患者、照護者及醫護人員來說更是三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