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神經網絡 舞者大腦 休息時仍高效協作

294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研究指出,舞蹈訓練能改變大腦神經系統,即便沒在跳舞,長期受訓的專業舞者負責動作觀察、模擬與執行和處理複雜動作等腦區間,神經網路仍高效協作。此研究有助於更深入理解舞蹈及藝術訓練如何影響大腦的神經系統,提供藝術教育及藝術治療的神經科學理論與應用。

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講座教授謝仁俊研究團隊分析29位來自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的學生,以及28位非舞蹈專業的人,比較兩組間負責動作以及高階認知功能腦區間,神經網路連結模式的差異,及與創造力的關聯。

謝仁俊說明,為了更全面的探究長期專業訓練與舞蹈經驗所形塑的大腦整體實質改變,團隊使用大腦休息狀態的腦造影技術,探討舞蹈家在休息狀態下所呈現出的特定神經連結模式,可以視為是長期專業舞蹈學習經驗在大腦中所固化的「神經印記」。

研究第一作者陽明交大腦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楊青如表示,舞蹈家負責動作執行與模擬的腦區,神經連結隨著常規練習的時間越長,舞蹈專業能力越純熟,而舞蹈相關的神經連結成為舞蹈家大腦中的「預設狀態」,不須耗費腦部資源,可立即展演熟稔的肢體語言表達。

楊青如指出,此次研究中的舞蹈家已是專家級的程度,同時也是大腦處理訊息最節能、最有效率的狀態。然而,由於國內藝術教育體系下的學生多半從小會同時接受不同類型的藝術訓練,甚至是運動訓練,因此這項研究仍難以完全排除這些因素所帶來的多重影響,有待後續的研究來釐清運動和舞蹈這兩種專業訓練對人腦神經網路的差別效應。

謝仁俊也特別提到一個重要發現,即原創能力越高的舞蹈家,大腦負責「規則性學習」的前額葉腦區與儲存動作訊息的基底核,其腦區間的神經連結變得更有彈性,使得既有的舞步學習記憶與經驗,能被更有效的運用來呈現創新的肢體語言表達。

陽明交通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特聘教授王瑞瑤則強調,「專業舞蹈與運動訓練不同」,此研究中的受試者以女性居多,且受試者的年齡介於20-25歲間,若要外推到其他性別與年齡性仍有限制,也尚無法得知僅接受短期舞蹈訓練是否也會有相同的結果。

王瑞瑤表示此研究提到練習頻率與腦區連結之相關性,更突顯使用舞蹈作為運動時,訓練時間與強度的重要。

成功大學心理系教授龔俊嘉教授指出,此研究特別比較舞者跟一般人的「陶倫斯創意測驗」分數,發現雖總合的分數無顯著差異,但舞者的原創性分數明顯較高,的確提供了「長期訓練的舞蹈家較有獨創想法」支持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