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市面上非處方痠痛貼布琳琅滿目,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常見貼布反刺激劑的相關注意事項,讓民眾避開危險地雷區。
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市面上非處方痠痛貼布成分除了常見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之外;利用刺激皮膚、發紅,轉移疼痛感覺的反刺激劑如甲基水楊酸、薄荷和辣椒素等,也是常見的主成分。市面上的複方痠痛貼片中,常同時添加如薄荷醇、樟腦等成分,這些成分與甲基水楊酸皆會改變皮膚穿透性,使皮膚對藥品的吸收變高。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在國外曾有發生使用外用甲基水楊酸,產生接觸性皮膚炎、嚴重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的案例;而大面積或長時間使用、60歲以上、有胃潰瘍或出血病史、貪杯者,或是併用類固醇、抗凝血劑、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等胃出血高風險族群,則有增加胃出血的可能。若於兒童身上使用,也需密切注意是否出現嚴重嘔吐、嗜睡、意識不清等症狀,避免罕見而嚴重的雷氏症候群的發生。
此外,甲基水楊酸不建議用於施行心臟手術前後、對阿斯匹靈或對此類藥品過敏者、懷孕20週(含)以上的女性;若有特殊情況必須使用,也應事先諮詢醫生或藥師專業人員,不建議自行使用。而罹患高血壓、心臟、腎臟疾病、正在服用利尿劑的患者,在經專業人員評估可使用後,也應遵照指示使用,勿自行增加藥量或使用時間。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痠痛貼布應依仿單說明審慎使用,慢性病患者、孕婦、哺乳婦及兒童等特殊族群,應諮詢醫生或藥師專業人員後使用。使用時應避開傷口黏膜處黏貼,並避免在運動或是接近熱源(如電毯、暖暖包或是洗蒸氣浴、熱水澡前後的時間)時使用,以防因皮膚的溫度太高,改變藥品吸收狀況或發生不良反應。雖然使用痠痛貼布安全性較高,但仍有可能發生罕見1~3級的化學性燒灼傷,一旦發生疼痛、腫脹或起水泡,應馬上撕下貼布,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