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癌連15年居冠!預防勝於治療 醫籲:定期篩檢

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昭仰主任呼籲,透過糞便潛血、大腸鏡檢查及早介入治療阻斷瘜肉病變,可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高居不下,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統計,大腸癌已經連續15年蟬聯台灣癌症榜首第一名,每年約有1萬6千人罹患大腸癌,每年更有超過6000人死於大腸癌,大腸直腸癌儼然成為台灣民眾需要了解與預防的課題。

早期症狀不明顯 罹癌與這三點有關

近年來,大腸直腸癌有年輕化趨勢,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昭仰主任指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便秘以及家族遺傳有關。大腸直腸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特異性不高,可能症狀包含排便時間、次數的改變,若腫瘤位置在左側則可能造成腹脹、便祕; 若是右側腫瘤則可能造成貧血症狀,包含頭暈、無力、活動力差、血紅素偏低等,陳昭仰主任也提醒: 「雖然有症狀可循,但也有部分患者並沒有明顯症狀」。

糞便潛血、大腸鏡揪瘜肉?建議民眾定期追蹤

針對50-74歲的國人,政府提供兩年一次的免費糞便免疫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則建議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確認是否有瘜肉或是腫瘤,若是常常長瘜肉或是有家族史的民眾,則建議每年定期追蹤。大腸鏡檢查沒有瘜肉者,則建議3-5年檢查一次,陳昭仰主任說明,瘜肉又分為不同類型,最常見的為增生性瘜肉,癌變風險極低,若屬於腺瘤性瘜肉中的絨毛性瘜肉,因癌化的可能性較高,建議隔年定期追蹤。

直腸癌手術為主視情況搭配化、放療

直腸為大腸直腸癌中發生率最高的部位,直腸癌的治療計畫會根據患者的癌症期別、腫瘤大小、位置、身體狀況進行評估,陳昭仰主任表示,早期局部的直腸原位癌可以內視鏡切除腫瘤,二、三期則可視情況先做術前化、放療讓腫瘤縮小之後再進行手術。陳昭仰主任補充,直腸部位因周遭血管較多,腹腔鏡下視野也較窄,若加上出血會更影響醫師手術視野,所幸目前已有高階能量器械能協助降低出血發生,有助手術順利進行。若經評估不適合手術的晚期患者,則可採取化療、放療或標靶藥物治療。針對轉移的患者,若轉移部位侷限於局部腹腔內器官,像是最常見的肝轉移,則可會同一般外科醫師,在切除腸腫瘤時同時切除肝臟腫瘤,施行一次性手術不需分次進行。

做人工肛門造口難照護?三總提供造口護理師專業諮詢

患者最擔心的就是是否會需要做人工肛門造口,陳昭仰主任表示,若直腸腫瘤距離肛門6公分以上,都有機會保留肛門,不過若是屬於6公分以下的低位直腸腫瘤,目前健保有條件的給付機械手臂微創手術,可增加肛門保留減少永久性人工肛門的機會。除此之外,其他大腸直腸癌手術時也有部分會需要做暫時性的人工肛門造口做大便改道,其目的是為避免手術接合處洩漏時產生嚴重腹內感染的情形,待術後確認腸接合處癒合,便可擇期再將腸子接回並關閉人工造口。不論是裝有暫時性或是永久性的人工造口,三軍總醫院皆有提供造口護理師協助教學患者照護造口,像是如何更換造口袋、剪裁人工皮等穿戴步驟以及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並適時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早期發現、良好治療 五年存活率高

陳昭仰主任點出,在台灣經過數年政府大腸癌篩政策下,大腸直腸癌患者有出現兩極化的現象,一類是篩檢意識強,多半是大腸癌初期就被發現,多半可由內視鏡切除治癒;而另一類則屬於有症狀也不就醫的族群,因此往往一確診就是晚期而難以治療。陳昭仰主任分享,過去曾遇過30多歲就因大腸直腸癌過世的案例,其胞弟因此進行篩檢,也同樣確診為大腸直腸癌,所幸是早期原位癌,經過治療並定期追蹤目前狀況一切良好,沒有復發跡象。陳昭仰主任呼籲,預防勝於治療,大腸癌從瘜肉發展成癌症大概要5到10年,加上早期大腸直腸癌的5年存活率均超過9成,透過糞便潛血、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瘜肉、及早介入治療阻斷瘜肉病變,可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