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9月14日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亞東醫院14日舉辦衛教講座,呼籲異位性皮膚炎病友不要氣餒,只要配合醫師治療處方,仍有很高機率能改善生活品質,與異膚和平共處。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疾病,患者的臨床表現差異皆不同,主要症狀搔癢難耐,患者常因無意識抓癢至破皮,造成細菌感染,長期可能皮膚粗厚、外觀龜裂,影響患者睡眠品質,不僅造成日常生活的困擾,甚至可能產生憂鬱症。據研究推估,台灣約有逾29萬人有相同困擾,其中約26.6%屬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
亞東醫院皮膚科醫師蔡雅竹指出,異位性皮膚炎通常為遺傳、環境及過敏原刺激所致,不同年齡的發病位置及病灶也有所差異,典型表現有嚴重搔癢感、皮膚乾燥,甚至會導致紅腫症狀,尤其到晚上更為嚴重,患者因皮膚癢反覆搔抓導致皮膚發紅、脫屑,嚴重時會起水泡、滲出組織液,久而久之患部變得粗厚,呈現苔癬化。
傳統異位性皮膚炎外用藥膏多以類固醇為主,可能副作用包括皮膚萎縮變薄、色素改變、黴菌感染等,並不建議長期使用。隨著醫學技術進步,口服小分子藥物及生物製劑成為患者進階的治療選項。
蔡雅竹表示,使用新一代口服JAK抑制劑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2週後即可明顯達到顯著止癢的療效,而每天連續口服藥物治療12週後,有高達70%的病患達到病灶分數改善75%的目標;生物製劑則為每2週施打一次單株抗體,約4-6週可看見明顯成效,改善搔癢和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