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廣角>南藝大教學 民眾修復家庭影帶

647

台南藝術大學家庭影像工作坊,巡迴各地教導民眾學習如何修復影帶,藉以留下地方歷史人文的紀錄。 (南藝大提供)
 台南藝術大學為了鼓勵民眾從日常生活做起,透過影像的保存及維護,累積在地的記憶,音像紀錄研究所成立了「家庭電影保存工作坊」,巡迴台灣各地,帶領民眾修復影帶,獲得熱烈回響。日前到宜蘭縣史館開課,參加的民眾年齡跨距,從八歲到九十一歲,修復了民國八十四年傳統祭典影像紀錄、耆老歌謠傳唱等珍貴影像。南藝大呼籲,影帶這個媒材的壽命將盡,民眾不要隨意丟棄家中的錄影帶,趕緊搶救還有機會數位化。
 為了記憶不會中斷與遺忘,南藝大紀錄所的「家庭錄影帶工作坊」,首度移師宜蘭,為期兩天的「尋回噶瑪蘭的記憶-影像修復工作坊」,帶領學員認識影像媒材、講解保存典藏知識體系,並修復了噶瑪蘭族影像文史工作者楊功明提供的錄影帶數十捲。
 過程中學員動手DIY,讓塵封記憶已久的影像再次轉動,播映出民國八十二年宜蘭噶瑪蘭族人到花蓮新社尋親、舊社考古田調、喪禮、介壽路改名凱達格蘭大道時的新聞報導、僅存的耆老歌謠傳唱等等,挖掘出不為人知的影像文化資產,並透過回憶、敘述,建構在地無形文化資產。
 而除了宜蘭在地的噶瑪蘭族人外,此次工作坊也有花蓮太巴塱的阿美族人參與,修復了民國八十四年時的傳統祭典影像,看到畫面中的長輩與現今儀式不同的穿著與歌謠,讓學員直說想帶回去部落播放。透過兩位老師的引導及學員的分享,從部落的角度與脈絡融入影像的視角,讓參與的學員能更加認識家鄉與族群的文化歷史與故事。
 「家庭錄影帶工作坊」最早於2013年由南藝大紀錄所教授井迎瑞所發起,鼓勵民眾從日常生活做起,透過影像的保存及維護來累積在地記憶,搶救面臨丟棄命運的錄影帶,多年來持續巡迴全台各地,進行影像保存推廣及數位化服務。
(記者林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