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20歲女大生突然右側無力,口齒不清,就醫未發現腦出血,但症狀惡化,左側顏面神經麻痺,腦部核磁共振,發現基底核左側腦梗塞,轉送中山附醫神經內科,起初未發現異常,會診先天性心臟科安排微創心導管檢查,發現「開放性卵圓孔型心房中膈缺損」引起腦中風,經由「卵圓孔關閉器」封堵,復健1個月後,肌力恢復。
中山附醫兒童心臟科主任郭業文指出,依據台灣腦中風發生率研究,35歲以上人口發生率,約千分之3,以35歲以上人口數,接近1千萬計算,每年腦中風新發生數約3萬人,近年來也發現有越來越年輕化趨勢,約兩成有缺血性中風情形,年齡介於在18歲至50歲之間。
郭業文表示,腦中風目前是國人十大死亡率中,僅次於「癌症」的第2位死因,平均每年有1.3萬人到1.5萬人死亡,若將不同癌症個別統計,腦中風會成為所有單一類疾病中,最主要的死因,同時,腦中風也是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500萬人罹患腦中風,其中更有500萬人死於該病,另有500萬人因腦中風而永久殘疾,死亡率在65歲之後甚至增加了10倍之高。
郭業文說,臨床上,腦中風分成兩大類,包括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即出血性腦中風的原因是腦部的血管破裂,缺血性腦中風則是腦部的血管阻塞,而大約70%至80%的中風是屬於缺血性腦中風。
另外,腦中風原因也包含動脈粥狀硬化所導致的血管破裂、出血或狹窄,還有心房顫動引起的血栓,以及非粥狀動脈硬化疾病,如凝血問題及動脈炎等因素,其中有25%至40%之缺血性中風找不到明確病因,被稱為「隱源性中風」。
郭業文說,「隱源性中風」在45歲以下的族群發生率較高,對患者和家庭容易造成巨大衝擊與負擔,隱源性中風可能原因很多,其中有50%隱源性中風的患者同時還有開放性卵圓孔,容易罹患突發性臉部、單側肢體、四肢發麻無力、口齒不清或暈眩等症狀的小中風,通常會在24小時內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