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大糧倉計畫七週年已在花東的「東豐拾穗」體現大規模的有機大豆、循環農業生產模式,池上豆之間並與屏東產區合作全年推出多元美食;估計十週年產量可達全國年需求的一成。
由於國產水稻產量超過全國年需求量,為確保稻農收入、糧食安全,因應近年極端氣候加劇乾旱頻頻發生等問題,農業部農糧署自民國一0五年啟動「大糧倉計畫」,鼓勵轉作旱作雜糧,並朝向六級化發展;執行七年來,已逐步構築國產雜糧中的大豆產區,從產地到餐桌呈現一番新面貌。
農糧署長胡忠一指出,一0五年水稻栽種面積約二十七萬公頃,現降為二十三萬公頃左右,減少的面積轉作雜糧,包含大豆、蕎麥等好處多,可降低進口依賴、節水,且國產大豆為非基改,地產地銷還可減少食物里程,有利淨零排放目標達成;截至一一一年,大豆栽種面積四千一百零二公頃、產量約五千六百一十九公噸。
他並表示,今年國產大豆栽種面積可達五千三百公頃,三年後「大糧倉計畫」滿十週年將達一萬公頃,產量二點五萬公噸,可滿足國內年需求二十五萬公噸的一成,提升糧食安全。
目前可見全國首個有機專區、位在花東占地一百八十幾公頃的產區,在一0六年獲頒第三十屆全國十大神農的曾國旗返鄉推動有機耕作二十八年下,以花蓮縣花東有機農產加工生產合作社推出「東豐拾穗」此一品牌,不僅展現有機水稻的市場知名度,轉作的有機大豆也成果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