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林明理
安東·帕甫洛維奇·契訶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1860-1904),是十九世紀末俄國最傑出的小說家、作家;其作品注重描寫俄國底層人民的生活與同情,藉此反映出當時社會統治階級的殘暴現況及對醜陋社會現象的嘲諷,也抨擊了沙皇的專制制度。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是農奴,嚴父慈母;因而他寫道:「我的天賦源自父親,但我的靈魂源自母親。」他在進入莫斯科帝國大學醫學系時,完成了處女作短篇小說《給博學的鄰居的一封信》,這是一篇針砭時弊、諷刺社會的佳作,能發展成像音樂那樣的充滿吸引力,以致他的名聲遠播。
大學畢業後,他的創作轉向描寫勞動者的困苦,變得更清楚明晰。畢業時,他認為:「醫生是我的職業,寫作是我的業餘愛好。」更進一步,對黑暗的現實探索,繼續發表戲劇創作,與小說的創作相媲美。此階段的作品傾向樸實無華、文筆細緻,能製造出獨特與思想深刻的效果,作品更具有了強烈的社會性批判精神。
三十歲時,契訶夫隻身來到政治犯流放地庫頁島進行考察。就在他三十三歲那年,因照顧病人時感染了當時是不治之症的肺結核,健康出現狀況,因而轉往尼斯休養。四十七歲時,他發表了劇作《萬尼亞舅舅》,這是契訶夫一生的代表作之一,曾多次在莫斯科藝術學院上演。之後,他決定獨自前往烏克蘭東部旅行,歸來後,他完成中篇小說《草原》,被俄國科學院授予「普希金獎」。他的小說也在彼得堡皇家劇院演出。
當契訶夫四十八歲時認識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高爾基(1868-1936),兩人很快就建立起深厚的友誼,他繼續發表了《短篇三部曲》,內容則體現了契訶夫除了注重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反映社會現實外,他認為,一部作品「越是嚴密,越是緊湊,就越富有表現力,就越鮮明。」因而,高爾基曾說:「俄羅斯的短篇小說是契訶夫、普希金、屠格涅夫一道創立的。」
直到四十歲,契訶夫當選為俄國皇家科學院名譽院士,隔年他結婚後,健康就每況愈下,四十四歲那年,便英年早逝了。他的遺體被運回俄國,之後,葬於莫斯科。他的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則是「善於透過對生活表層進行深思,將人物與物體的動作、現實與隱蔽的動機結合在一起,表現出自我風格的標誌與藝術象徵。」而他所有的作品有著「文短氣長」的簡潔之美。他就像一隻雄鷹,緩緩的穿越一片高山與原野、溪流,呈現出一種崇高的氣氛……因而被譽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之一。迄今,在俄羅斯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契訶夫,這名字,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