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林邊手記>澎湖有個外婆灣

666

潘安邦舊居後院的塑像。
 文、攝影/翁少非
 老是把潘安邦的成名曲〈外婆的澎湖灣〉,不知不覺中說成「澎湖有個外婆灣」,這口誤是被潛意識影響的吧!為此,常常被人糾正,讓你心生好奇:潛意識裡究竟埋有童年的什麼,驅動自己說成這個新語詞?
 精神分析學創始人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人的意識組成就像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是意識,水面下很大部分的那塊是潛意識,會透過夢或一些不尋常的言行呈現。潛意識具有強大的動能,會在無形中影響人的行為。
 〈外婆的澎湖灣〉是潘安邦演唱生涯的代表歌曲,不僅是他出道的第一張專輯名稱;成名後走唱海內外,亦是聽眾最想聆賞的歌;就是在2013年因病去世的告別式上,他的孩子也是唱這首歌送別。
 這首歌是1979年民歌手葉佳修專為他所作,節奏與曲風輕盈、爽朗,引人愉悅;根據他和外婆的故事所寫的歌詞,一幕幕的場景:晚風、白浪、沙灘,陽光、海浪、仙人掌,夕陽、椰林;一幅幅的嬤孫互動:拄杖、輕挽、腳印、笑語,隨著旋律將這股濃郁的親情,總能敲鑼打鼓般的溫暖了人們的心扉,勾起了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有外婆疼愛的童年。
 你,幸運的,童年有外婆的疼愛,自然會喜歡這首歌,也會想要深入了解潘安邦的童年生活。潘安邦出生在澎湖馬公市眷村篤行十村,父親從軍職,長年不在,放學後他常到中央街附近的外婆家,和弟弟輪班幫忙孵豆芽,清晨用推車運到市場販售。嬤孫感情原本就非常好,加之為求溫飽的同甘共苦,所凝結的情感質量,想必是香醇與濃稠。1991年外婆去世,那年潘安邦應邀參加公益募款,演唱這首歌時情緒潰堤,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你童年時的家,離外婆家也很近,兩個村莊只隔著嘉南大圳,走過橋樑、小徑大約二十多分鐘就到。假日,你帶弟弟們去,外婆摟摟你們、掏出口袋的糖果,開口叫你們的名字時,她的眼淚總是搶先溜到嘴邊。小阿姨說,外婆是鎮裡有名的美女,嫁給木訥寡言的外公,生下三女四男,家庭經濟與事務都由她張羅照料,你媽媽是長女,三十多歲就去世,怎不會讓她傷心難過。
 而你,沒有潘安邦那麼幸運,可以長時間和外婆相處,讀初中那年你們搬到鎮外,外婆不久也移居高雄,相見的時間更少了,但那時你已體會外婆的眼淚,不只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還含有對你們的不捨,不忍心你們年紀這麼小就失去母親,掛心沒有母愛呵護的孩子要如何長大?
 你羨慕潘安邦和外婆有孵豆芽與賣豆芽菜的互動,這胼手胝足的歷程會是難忘的回憶。有一年春節,大舅載一籃自種的仙桃,到中央市場外擺擔,你陪在外婆身旁幫忙叫賣,這種原生祕魯、外型像瘦長的仙桃,果肉密實如蛋黃,味如焦糖地瓜,屬於稀有品,可惜少人知曉而乏人問津。那天,站了老半天才賣出兩三顆,收攤時你難掩失望,外婆還摟摟你安慰你。這件生活中的小事,卻深埋在記憶深處,外婆七十多歲離世那天驀然回到腦海,讓你不禁淚眼潸潸。
顯然,你埋根在潛意識裡的嬤孫情感,被這首歌唱醒而滋長了莖藤,爬上來與潘安邦感念外婆的心緒連結。2009年澎湖縣政府斥資在潘安邦舊居後院,塑立外婆與潘安邦銅像,營造外婆的澎湖灣意象,潘安邦對「意象」兩字提出異議,他說這是真實的故事,外婆和他就在這兒看海、走去沙灘漫步留下足跡。對潘安邦而言,外婆的澎湖灣,只有一處,就是在他舊居的後院。潘安邦到外婆家孵豆芽,疼孫的外婆也會時常到眷村來看他!
年幼的潘安邦和外婆兩人面向大海,坐在後院的矮牆上,外婆側頭慈愛的看著他,他則靦腆的低下頭把玩咾咕石,這一幅人物的塑像雖然靜默無聲,卻充滿嬤孫情感交融的張力。潘安邦曾Post文述說對外婆的思念:在季風中迴旋不去的,是外婆那永遠慈祥的眼神……
八年前第一次到此遊覽,你凝視這塑像許久,彷彿自己也回到童年,外婆這般不捨的看著你。也許,就是這個真實故事的場景,有外婆在的海灣,此後,你就把澎湖灣定義成外婆灣,並駐紮在你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