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米酵菌酸 食材分裝低溫保存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指向是因食物中含有米酵菌酸引起,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指出,要防止產生米酵菌酸,應分裝食材並低溫保存,最好現做現吃不要存放;家庭醫學專科醫師王姿允表示,應盡量食用純粹米飯、地瓜,而不是米粉、麵條等再製品。

追蹤這次食物中毒案的源頭,在患者身上檢出的「米酵菌酸」,其實是來自唐菖蒲伯克氏菌。

自然界中的唐菖蒲伯克氏菌要大量繁殖,一定得滿足特定條件,這個菌容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王姿允表示,人類會把沙拉油跟某些穀類再製品混在一起做成食品,因此要避免產生米酵菌酸,應避免與油脂接觸,多吃純粹的米飯、地瓜,少吃米粉、麵條等再製品,因為麵條通常都含有許多添加物及添加油脂;可用2%的氯化鈉或醋酸,也就是加鹽或用醋把pH值調整到4.5,不提供唐菖蒲伯克氏菌生存條件;或加一些大蒜粉、洋蔥、辣椒和薑黃等天然香料,也能抑制米酵菌酸產生。

姜冠宇指出,食材分裝要秉持單一食材原則,不要混合食材,這樣環境會比較單純,且應注意現做現吃,食材更應低溫保存,避免25度到35度常溫偏高溫的溫度,這樣即便有唐菖蒲伯克氏菌落在食物上,只要低溫保存,就不會提供唐菖蒲伯克氏菌生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