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畫面說故事-張緯中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84期 採訪.撰文/《南市青年》編輯室 於是,他用畫面說故事。 資深攝影記者張緯中,在媒體界有二十年資歷,各場合、各角落都有他身影,總扛著攝影機穿梭大街小巷,捕捉每個精彩瞬間,或遠或近,無論天明及夜晚,拍攝人物從王公貴族到販夫走卒,都有。 他初出社會時在酒吧工作,生性樂天、喜歡大自然,原只希望趁年輕時好好工作,存一點積蓄,退休時可以搬到山上,養一群小動物為伴,過著神仙般的田園生活。至於人生該走哪一條路?還在摸索中。 「緣份吧!」張緯中說,同學盧世鑫找上他,問他要不要一起拍戲,張緯中二話不說應允,就這樣進入電視圈,從一開始拍攝戲劇,直到後來踏入第一線成為衝鋒陷陣的攝影記者,因跑的是社會線,各種衝撞及大小瘀青是家常便飯。 一路走來二十年,張緯中回憶道,那時對攝影機還不熟,但越摸越熟,還摸出興趣來,創新又大膽的運鏡,那律動感的畫面,替受訪素材注入新生命,讓人耳目一新。 「我不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張緯中笑說。 他謙稱口才不是很好,有時想說一些故事給人聽,卻老是說不完整;但透過畫面就不同了,他能把各種情境放大或縮小,該理性就理性,該感性就感性,信手拈來,游刃有餘。 雖說攝影很「吃天份」,但他謙虛說,是經年累月不斷摸索及訓練,累積一定經驗,才能達到某個程度;他說學無止盡,期許自己與時俱進,繼續學習各種特效軟體,以增加畫面的豐富度。 張緯中曾與搭檔王子豪共同入圍有線電視金視獎,以街友為素材,拍攝製作「他們的故事-遊民悲歌」專題報導,他花了一個禮拜時間,實地踩踏城市的陰暗角落,讓街友充分表達,說出想說的話。 拍攝之餘,他也給予慰問及鼓勵,影片中街友阿全就說:「大家看到我們就怕(註:意指排斥),只有你們不怕。」對於弱勢人們,張緯中總是多一份體諒。 這位扛著攝影機到處跑的大男孩,持續用畫面說故事,或許你一看就懂,或許要花點時間才懂,無論如何,你與他並不是兩條平行線,定能在某個遙遠的地方相會。

Read More

雨水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82期 (中央社資料照片) 撰文/康佑慈(臺南女中) 雨,是大自然的一種現象,也是我最喜歡的天氣型態。它不只帶來古今重要的水資源,也有著對人生的啟示。 雨水降下,在地面流淌,經由植物吸收,或是直接蒸發到空氣中,而後成為泡茶愛用的甘露、秋天冷酷的冰霜,或是低空的霧、高空的雲,甚至是美麗的霞。雖然雨水由同樣的方式降下,但最後卻因不同的條件而有了不同的樣貌。 國中時,常聽到同學們聊天時說到,羨慕某個校園風雲人物的好人緣或是電視名人的美貌、富二代的富有……。當然,我也會羨慕他人,但並不會過分嫉妒而做出傷害別人的事,這都多虧了小時候媽媽的「雨水教導」。 我們同樣身為「人」,但因為家庭、環境、個人特質等有所不同,最後將成為具有不同生活、特性的人。就像雨、露、霜、霧、雲、霞,雖同樣為「雨」化成,卻有不同的樣態。我們羨慕名人,或許就像雲羨慕霞有著美麗的衣裳,但也許霞也羨慕著雲不需被陽光灼燒,我們羨慕別人,別人或許也羨慕著我們。 媽媽說這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可以覺得別人好,但絕不要覺得自己不好,因為每個人本來就有不同的面貌特質,要肯定自己的特色價值,才能活得更加快樂燦爛。

Read More

豐滿羽翼,展翅而飛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81期 撰文/丁于恩(臺南女中) 人生有夢最美,夢想如百花爭艷的花園般,具有斑斕的色彩和蓬勃的生命力;如行走在沙漠中,旅人對水源的渴望,即便摔得粉身碎骨,撞得頭破血流,夢想仍是我捨不得放手的美好。 每個人小時候皆有一篇作文--我的夢想,夢想不論大小,少不了的是對未來的期望,「我想......」輕易脫口而出,但能堅守初心的又有幾人?羽翼未豐下,我們需要做些什麼?答案必然是「栽培自己」。而我夢想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導孩子一直是我前進的動力。 教育工作者是建立孩子是非觀、性格養成的關鍵,因此行為舉止和處世態度皆要注意。平時我養成正確是非觀,不因任何事或人而模糊其中的界線,內心時時保有一把尺,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生活中保有樂觀、正向的態度,微笑面對每件事,即會發現難關不再是困住自己的囚籠,而是助自己登天的天梯。在吸收新知後,覆盤並內化成自己的養分,參考老師的教學模式,研究出自己特色的教導方式,期望實踐後接納他人的反饋,一步步優化到極致。 全球化後,國與國的界線越加模糊,地球村概念的出現讓我們知道培養國際觀顯得無比重要,除了每日關注國際事件和全球議題,並參與「飢餓三十」和「寫信馬拉松」等活動,以充實自己。假訊息在臺灣甚囂塵上,不斷精進媒體識讀能力,杜絕假消息是目前就讀高中的我能自我訓練的課題。 多元增進能力、擴展視野走出臺灣、不停檢視自我即是我面對夢想的態度,心懷有夢不可笑,可笑的是永遠跨不出去的雙腳,可謂「行動上的矮人」。然而種子在有目的施肥、不間斷的灌溉下,必成長至參天大樹,使你與夢相觸,相信在豐滿羽翼之下,終能展翅高飛。

Read More

傾聽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81期 撰文/蔡炫綺(港明高中國中部) 生活猶如車水馬龍的大路口,停駐在繁華喧鬧的城市一隅,不論黑夜或白天總是人來人往,看似可有可無、微不足道,卻承載了通勤族心中的疲倦不堪,承載了學生眼前氤氳繚繞的氣息,更承載了數以萬計人事無常的結局。就像一位充滿耐心的聆聽者一般,給予心靈上前所未有的暢快淋漓,帶領人們奔向極樂世界。 多少人在長年累月中汲汲營營,過度的追求完美,過度的在意物質,過度的在乎利益,卻未意識到這些豐功偉業,是犧牲了陪伴家人剩下的,是犧牲了身心健康僅存的。正值及笄之年的我,對於生活中的一切似懂非懂,對於未來充滿了迷惘,每天在兵荒馬亂的課業中穿梭,焦頭爛額,一如案前堆疊欲坍方的書山,卻又不曾看見任何顯著成效,也對於前方的路途更加迷惘。亨利福特曾說:「如果你不思考未來,你便不會有未來。」就像生活一樣,沒有聚精會神的傾聽,將一無所有。 後來我放慢了步伐,在課餘時間,全神貫注於生活,傾聽世界萬物奧妙無窮的美好。傾聽清透的河川,雨季時湍急忙碌的吶喊,晴天時輕快活潑的歌聲,彷彿是提醒著我,在馬不停蹄之餘,也要像太陽一樣燦爛的笑著;傾聽古老的樹林,夏季時蟲鳴鳥叫的歡愉,秋季時金黃的落葉緩緩飄落的聲息,猶如叮囑著我,聚焦在他人之餘,也須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傾聽人類,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比起傾聽環境,傾聽人類的力量更是需要一點一滴累積。過去,我總是以為只要把自己的想法,一字不漏的描述,別人就足以理解。古人曾說:「只願說而不願聽,是貪婪的一種形式。如果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願意傾聽的人。」沒有適當的交流,我這種莽魯的做法,不僅會引發理解錯誤的情況,更會造成他人的困擾。 要做一個善於辭令的人,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學會聽人家說話。後來不論是和父母日常談話,跟同學交流課業,和老師討論題目,我不再總是一味的說,而是仔細的「聽」,雖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環,卻體現了教養,展現了素質,不僅如此,傾聽就像海綿,從中汲取別人的經驗與教訓,能使人生道路上少走點崎嶇不平的彎路。 奔波於節奏飛快,不停與時間賽跑的現代社會中,多數人總是將雙眼投射在猶如一望無際的大海一般,令人崇尚的計畫及目標,彷彿上一刻經過了、錯過了,過眼雲煙便不再具有任何價值。然而多少徒留的遺憾正是因為漠不關心而導致的呢?有些人,一輩子只能遇到一個,有些事,一輩子只會遇到一次,既然如此,何不仔細聆聽呢?

Read More

勿忘心中良善-吳俊德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81期 採訪報導/《南市青年》編輯室 細心揹起躺在床上的老人,熟練將老人安置在輪椅上,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等各方面,這是吳俊德的日常,也是他一生的志業。他投身照顧行列近八年,付出專業做好每一件事,以同理心對待弱勢長者,即使沒有血緣關係,卻讓長者有「至親」的感覺。 心適居家長照機構負責人吳俊德,專長是照顧他人,興趣也是照顧他人,而弱勢老人是很需要被照顧的族群,因此他曾在專門照顧老人的基金會服務約五年,後來自己創立機構,把專長及理念更進一步落實在社區及家戶。 吳俊德外表是個樂觀開朗的大男孩,臉上堆滿笑容,被他照顧過的長者總是被他逗得很開心,對他念念不忘,把他當成自己的兒孫看待。 「哎唷!乖孫仔你來看我了哦!」一位阿嬤溫暖的手順勢滑過他的臉,吳俊德回憶說,那是寒流來的冬天,阿嬤的手是一股暖流,流入心中,那一幕讓他印象深刻,至今無法忘懷。 吳說,走入社區陪伴長者這份工作,一做也快八年了,很多人問他為什麼想做這一行?老人固執又難溝通,又愛把家裡用的髒髒臭臭的,他左思右想卻找不到一個正確答案,自忖:「可能因為自己成長背景的關係吧!」 吳俊德有段辛酸的青少年,他曾眼見爸爸在工作時又要照顧老邁或生病的家人,相當辛苦,爸爸相繼照顧阿公、阿嬤還有罹癌的媽媽。阿公因大腸癌進出醫院,阿嬤則是小病不斷,媽媽因乳癌進行化療。 他回憶說,那時家中大小責任落在爸爸身上,姊姊則擔起了媽媽的角色,需要幫忙打理家務,當時的他還是國中生,曾輪著到醫院照顧媽媽。媽媽很愛美,化療後伴隨的嘔吐、掉髮、乳房的切除,都讓媽媽歷經了不少苦頭。 媽媽尚未罹癌前,常需要到美髮廳去燙一下她的「半屏山」,有次媽媽騎車載他,遇上一場暴雨,媽媽還要坐在後座的他,雙手拿著風箏保護她的半瓶山。 吳俊德回憶媽媽,雖是笑著說話,眼裡卻泛著一絲淚光。 他說,媽媽雖然罹癌,仍和爸爸一起做成衣家庭代工,雖然體弱沒力氣,也堅持自己煮飯,罹癌的媽媽依然堅強守護這個家。 媽媽病情惡化的那天剛好是中秋節,吳俊德一家人就在醫院渡過了那一夜… 吳俊德國中到高中時期,是失去最多親人的時後,阿公、阿嬤、媽媽、外公、外婆相繼離世,看著爸爸在家人與工作間蠟蠋兩頭燒,長大後更能體會這份照顧的辛苦。 走過青少年時期的辛酸歲月,他畢業後投身照顧行列,更進一步到大學研讀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學習照顧技巧、營養學並修讀社工學分,讓被照顧者的心理及身體能更加舒適。 「即使嚐盡黑暗,勿忘心中良善。」是吳俊德的座右銘,上天給了他許多考驗,或許是為了磨練他成為一個更堅強的人,進而幫助老人們在人生最後一段路上增添色彩。 從事這份工作,或許也是為了回憶媽媽,拼湊與媽媽之間的美好回憶;也或許,是為了彌補無法再為媽媽盡孝的遺憾。但無論如何,他相信,只要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天上的媽媽一定會為他感到驕傲。

Read More

小太陽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80期 撰文/薛涵予(臺南女中) 我一直都是個不善交際的人,當必須與陌生人交談時,喉嚨有如被異物梗塞一般,張開口卻發不出聲音,於是這場談話只能以失敗告終。也因為這樣,大多數同學對我的印象都是「內向、文靜、乖巧」。 然而,相處久了以後,我便越來越敢於發言,與同學開心互動聊天,展現真實的自我,因而大家對我的印象也慢慢轉變為「熱心、開朗、活潑」。 我經常和身邊的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大小事,不論是有趣的故事抑或是驚人的八卦,我都能將其描述得十分生動,且不遺漏一絲細節,使畫面再現於眼前;有時還會搭配肢體動作,同學們個個聽得津津有味且笑聲不斷。 漸漸的,我發現自己能帶給同學快樂,在他們眼中我就像是個開心果,也像一道曙光,能夠照亮他們枯燥乏味的生活,驅逐壞心情,並帶來希望。 我認為自己或許就像是一顆小太陽,耀眼又溫暖,總在他人遭遇困難時熱心的給予幫助,在他人陷入低潮時給予鼓勵,並為他帶來歡笑,猶如在下著暴風雪的夜晚中逆風而行時,才好不容易尋得的亮著燈、點著爐火的小木屋一樣,使人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而我也樂於成為這樣一個溫暖他人的存在,在往後的日子裡繼續為身邊的人們發光發熱。因而,我常在心中告訴自己:好好當一顆溫暖的小太陽吧!

Read More

好像媽媽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80期 撰文/李昱霈(臺南女中) 若說原先社會上的每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色彩,且大多數人對「自己」毫無看法,那透過不同的人際互動,使不同的顏色相互調和,最終方能得出最真實豐富、立體的自己,並使人生變得五彩斑斕。 「妳真的好像媽媽哦!」在一次我將功課傳至班群後,耳畔突然傳來這麼一句話。我有些靦腆的笑了笑,回了句:「謝謝!只是習慣罷了。」那日已是第二次聽到相似的言論,甚至這已經是自國小至高中,都與我如影隨形的一句話了,至於為何這句話經常能在不同階段中出現呢?無非是因為我待人貼心。 因為常設身處地為人著想,並幫助他人,因此「好像媽媽」這句話便成了我身上的標籤。曾經我因此自豪,然而也逐漸發現它所帶來的弊病,因貼心顧及別人的情緒,不敢將自己的負面思想及情緒傾洩於他人。 因為貼心,我時常一肩攬下所有工作,甚至是在自己無法負荷的情況下。這些弊病都是年幼的我始料未及的,但儘管如此,我仍將這標籤緊握在手中,畢竟當他人因我的貼心而道出感謝時,心中仍不禁燃起一股暖意,並瀰漫全身。是啊!至少這個標籤仍帶給我無限益處。 或許正如同學所述,我真的如同無私奉獻的「媽媽」般,對眾人體貼入微吧!這樣的性格雖然可能有些缺點,但對我來說仍是利大於弊,於是我期許自己能長久持有這個標籤,也喜愛這個自己。

Read More

我心中的勇者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80期 中職中信兄弟隊38歲野手周思齊。(中央社資料照片) 撰文/王奕翔(復興國中) 「不論這世界有多少變化,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球場上,輕快的應援曲響起,每位球迷紛紛起立為他加油!為他喝采的原因不單單是被氣氛影響,更多球迷是為他敬業的精神應援,而這時站上打擊區的勇者,就是中信兄弟隊球星周思齊。 周思齊的職棒生涯前期經歷了中華職棒最黑暗的時刻,「打假球」的事件層出不窮,部分球員因為金錢的誘惑或他人的威脅紛紛加入打假球的行列,但周思齊不䠀這渾水,他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同流合汙。 即使有人放水、沒有盡力去打好每一場球,但周思齊每次上場都全力以赴,不讓每位打從心裡支持他的球迷失望,用最敬業的態度呈現淋漓盡致的表現,不愧對當初選擇職棒這條路的初心。 周思齊在經歷轉隊的風波後仍堅持著自己的信仰,為球迷帶來不少感動,交出十分優秀的成績,成為許多球迷心中的勇者。觀近年來的職棒球員,部分球員發生酒駕、桃色風波情事,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身為職棒球員的覺悟,這些球員都應該好好效仿周思齊的態度。 周思齊是目前聯盟中第二年長的球員,身為一位大學長,他仍繼續把他那「雞鳴不已於風雨」的精神傳授給每位球員。他在球場上奮力拼搏的英姿,每個瞬間都是我心目中最威風的勇者。

Read More

翻轉讀書繪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80期 陳家盈(左三)創辦「翻轉讀書繪文學工作坊」,教育項目是純粹針對「中文」相關的學習。 主題/教育fun輕鬆-非典型語文教育 採訪整理/《南市青年》編輯室 提到「語文教育」常常會讓人感到莫名壓力,無論是中文(國文)或英文等。在這樣被定義為「主科」的情境下學習,要「輕鬆」似乎也相對困難。 擁有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就讀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的陳家盈,自述是一名「用書和筆挑戰世界,時而優雅、時而瘋癲,想當賽車手的教育者」,並說自己是集矛盾、兩極於一身的生活實踐者,行動派夢想家。 陳家盈所創辦「翻轉讀書繪文學工作坊」,教育項目是純粹針對「中文」相關的學習,從閱讀到寫作以及表達、簡報製作、辯論等,只要和「文字」表述相關的學習與練習,都可以在工作坊得到妥善幫助。 在工作坊裡,只有她一人處理大大小小的教學,為了精緻化教學以及精準的掌握所有來到身邊學習的人們,在近乎客製化的學習環境中,所有人的進度都可以符合自己程度,因此可以很清楚的看見學員們的優勢或缺點,進而去做更確實的調整。 每一個孩子透過閱讀或書寫,找回更多的自己。 工作坊藏書將近三萬冊,在一個小小的方寸之間,映入眼簾的除了簡單的桌椅之外,就是「書」了。陳家盈的志業就是提供一個友善的閱讀環境給所有來到教室的人,於是教室裡的書冊幾乎是從0-99歲都可以找到符合自己的文本,每一本都是珍藏,而所有的文本也都開放學員們自由借閱。 會起心動念並毅然決然投入所有心力創辦「翻轉讀書繪文學工作坊」,其實建立在陳家盈從小的學習經驗上。她的求學階段一直都是很令老師和父母頭痛的小孩,幾乎是從頭到腳都被貼上「不會念書」標籤的小孩,特別的是,她卻熱愛閱讀「課本以外」的所有文字。那是一個很弔詭且相當矛盾、衝突的狀況,讓她磕磕絆絆的度過了以「玩」為中心的求學歷程。 不過卻也因為這樣的人格特質,以及對於「閱讀」的執著,讓她累積了非常龐大的閱讀量,這樣的契機,也讓她長大後成了一個「閱讀的最大受益者」,從小在學習上的挫折,並沒有減少學習熱忱,反而是因閱讀而開啟了更廣闊的視野,使她更有彈性的面對世界。 閱讀陪伴陳家盈經歷了人生起伏,於是她也就「閱讀與文字」為堅持及核心價值,創辦了翻轉讀書繪文學工作坊。她以自身為例,始終相信「閱讀是能夠撼動生命價值的一件事」,因為文字是生活的催化劑,我們所處的世界充斥著文字符號,它所代表的不是「你看見了什麼」如此簡單的面向爾爾,而是一種「建構整體感受」的重要媒介。 「翻轉讀書繪文學工作坊」藏書近三萬冊。 陳家盈致力於文字領域的教學,將「閱讀」最常被人聯想到的活動:「讀書會」當中的「會」字改成了「繪」,主要目的是想從幼兒教育階段開始培養孩子對於閱讀的感知,而台灣是文化寶島,「繪本」資源琳瑯滿目,主題範圍囊括山海,於是她從「聽」和「說」開始,為2.5歲以上(混齡教學)的孩子們說故事、讀繪本,並且應用繪本當中的題材引導議題性的思考、為兒童們開啟話語權,作為進行討論與思辯的開端。 當被餵養故事的孩子們逐漸成熟後、聽與說的經驗累積足夠之後,就會再進一步的引導「讀」與「寫」的課程。從「橋樑書」開始、到各類的文體賞析,配合著書寫的引導,帶著國小一年級到高中的學員們去做「細讀文本」與「書寫」的應用。 陳家盈並不太喜歡稱呼「寫作文」,因為那往往更像是一種語文字共舞的享受、以及駕馭文字的快感和樂趣,是一種更貼近燒腦挑戰的「書寫創作」。因此她在為孩子們規劃的課程並不是依照年齡分班,而是依照大家自己的程度分級,只跟自己比才能淬鍊出最真實的樣貌。 「翻轉讀書繪」是一個顛覆大大小小「語文教育」刻板印象的地方,來到這裡的人們會發現,文字的樂趣與豐富的遊戲性,以及閱讀的廣袤及跨領域的過癮,更能夠從這些歷程中尋找到屬於真切的自己。對於學習的熱忱與動力,將會是自己給自己的。 陳家盈也希望,在這疫情蔓延的時代,每一個人都能夠透過閱讀或書寫,找回更多的自己,以及創建更多的文字記憶。

Read More

生活中的小觸動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77期 撰文/李泳昕(德光高中國中部) 夜已深,雨水連在一起,掛在我的眼前,道路上的車輛發射出微亮的黃白光,一位臉上布滿皺紋的老人走到全身已浸濕的流浪狗面前,抱起牠,將牠放置於不太堅固的長椅上,為牠蓋上自己身上唯一的那件衣服,自己坐在樹下淋著傾盆大雨,那一幕,觸動了我的心。 狂風捲起暴雨像無數條鞭子,重重地打在屋簷上,那是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剛上完補習班的我,拖著疲憊又沉重的腳步走出大門,在等母親來接送的同時,我的視線落在一隻嬌弱的流浪狗,牠睜著那無辜的大眼睛無助的看向四周,但周圍路過的行人卻好似沒看見般直行走過。 而就在我準備走過去時,我看到一位老人將牠抱起,放在疊了好幾張報紙的長椅上,幫牠把身上濕漉漉的雨水擦拭掉,接著將牠包裹於身上唯有的衣服裡,眼眸充滿著溫柔。 老人的眼裡滿是憐惜,映照著流浪狗的無助,老人的出現彷彿一縷希望之光,讓流浪狗有活下去的力量。 一直看著這一幕的我,眼眶早已泛著淚水,想到曾經我也曾失落無助,受到旁人的鼓勵與協助,讓我堅持下去,而沒有因此墜落谷底。 在現今時代中,總會有許多人是需要幫助或協助的,但人們常因心存著:「這不關我的事」或者「他自己可以處理,不需要我們的幫助」等想法,而讓很多人失去了再次振作的契機。 為別人點一盞燈,照亮別人,也照亮了自己。很多人不願去幫助、協助他人,更甚者也可能對別人的求助冷眼旁觀,但當我們願意幫忙他人時,也等同於讓自己學會處理事情的方法或是更明白生活中的許多道理。 施比受更有福,如果你有這個能力施予給別人,那麼你就會了解比起他人,你更有能力。生活中總是會有著大大小小的事情,雖然我看到的這一幕只是一件日常小事,但它卻讓我感動不已,也讓我學會如何對待需要協助的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