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化大易感冒咳嗽 要肺清爽有這些方法

人體氣場很重要,所以平常感覺氣場弱就要保養,不要等到天氣稍有變化,就打噴嚏、流鼻涕、氣喘,那就嚴重了!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入秋之後天氣變化大,又有秋老虎,早晚溫差很大,不少人因為一天當中忽高忽低的氣溫無法調節,一不小心就容易感冒咳嗽!傳統中醫認為,身體的正氣不足,則會體虛,所謂的正氣就是人體的免疫力,至於肺氣虛就容易形成感冒體質;所以,想要預防因天氣變化而感冒咳嗽,可以朝向保養肺部,使肺清爽進而潤肺固氣方向做起。 感冒從皮毛鼻子開始 與肺有直接相關 李深浦中醫師表示,感冒是從皮毛、鼻子開始,因為肺主皮毛,鼻子、喉嚨、氣管與肺是直接相關,都屬肺經。例如有人身體虛弱,睡覺時若把手放在被子外,體溫低傳導到鼻子就容易咳嗽,就是因為體氣不健全,以致對外面溫度的變化無法適應,顯示其生命的氣場很弱。 人體氣場弱 冷就咳嗽、打噴嚏 李深浦中醫師指出,正常人對冷只是覺得涼,熱只是汗多,溫度變化只是一種感覺,但若是氣場弱的人,一遇冷就容易咳嗽、打噴嚏,甚至馬上出現過敏現象;所以,人體氣場一定要強壯,若是氣場弱,體質就會過敏,或是與人講話易動怒,講兩句就沒有耐心,其實都是因為氣場弱。 氣場弱要及早保養 修練體氣有跡可尋 人體氣場很重要,所以平常感覺氣場弱就要保養,不要等到天氣稍有變化,就打噴嚏、流鼻涕、氣喘,那就嚴重了!李深浦中醫師進一步指出,體內氣場弱,除了吃藥之外,還要調整呼吸、安靜與放鬆,身體才會好,因為氣是無形的,有元氣在體內,才能夠冷靜寬容,氣場弱要學習冷靜寬容,身體才會藏氣,越弱越要練,所以修練身體的體氣,不是無稽之談,是有跡可尋,古道家說「神靜氣自回」。 ▲李深浦中醫師 情緒不穩易憂鬱悲傷 心神不寧氣就散亂 李深浦中醫師解析,中醫特別注意氣場變化,當一個人容易情緒不穩,手腳發抖,肌肉、神經的氣不足,精神情緒會容易產生負面想法,容易不安、憂鬱、悲傷,比較無法快樂起來,這都是神經方面氣場太弱。健康的人流汗之後不會感覺不適,不健康的人流些汗就會全身無力,老人氣場若太弱,小便次數會變多,也較控制不住,大多人以為是腎有問題,其實腎是與肺相通,因為在五行之中,肺是金,腎是水,金生水,肺是上焦,可以調節水,水氣散佈全身,腎與膀胱是下焦。 水是人體很重要物質 水中有氣體變化 人體大部份是水做的,水是人體很重要的物質。李深浦中醫師解釋,水是隨溫度變化,水中有氫與氧,氫可以製作成氫彈,是可以爆炸的,能量很大,很多人不知道水是人體很大的力量來源;人身也有電,因為腎臟有電能作用,人的腦筋冷靜,神經系統安靜,都是因為腎臟有作用;而水在體內運作,排尿除了排髒,還會讓膀胱與腎臟乾淨的氣體上升,由於人體最主要反應是水的氣體變化,所以氣場衰弱就要及早保養。 植物性中藥會補氣 使肺清爽心也會健康 李深浦中醫師說明,吃中藥會使人保持體內有氣,因為植物性中藥會強化體內的氣,使體氣旺盛安定;由於身體裡面原本就有元氣,當自己元氣不足,外面補進來的會無法變成自己的氣,例如軍隊本身組織不好,補進其他人也無法用,人體也是一樣,要使人本來元氣產生熱量,使體力好,才會變成自己的元氣。而對於有呼吸困難、胸悶的人,可服用使肺清爽的中藥,可強化肺部的細胞,服用後大約一、二小時肺會感覺比較舒服,吃幾天後呼吸會自然順暢,使肺部氧氣代謝增強,肺會健康,心也會健康。 飲食也很重要 適當增加水份不吃太燥食物 除了服用中藥來補氣之外,飲食也很重要;李深浦中醫師認為,人與大自然一樣,今年是辛丑年,辛是金而且是燥金,與肺有直接關係,也與大腸有關連,因為大腸屬金,由於燥所以要適當增加水份,不要吃太燥的食物,炒與炸要少吃,冰也是燥,由於水太冷無法變成氣體,沒有氣體滋潤,全身很多地方會得不到好的水份,水要溫順才會擴散到全身組織細胞。

Read More

威塑抽脂等於減肥?會復胖嗎?抽脂權威邱浚彥醫師這樣說

整形診所的抽脂權威邱浚彥總院長提醒,術前應先了解醫生的專業技術與案例經驗,選擇合格且能夠信任的醫療團隊,再依據個人的體態困擾與肥胖問題進行評估,對於療程手術有深入且正確的認知及了解,才能有理想的塑身效果。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為何試過各種方法,還是很難瘦下來? 我們身上的脂肪從出生後就開始增生,又以童年和青春期為分裂增殖最旺盛的時期,當這些增生的脂肪細胞產生後,身體就奠定了「增胖」的基礎,未來想減肥、維持好體態的時候,只能暫時縮小脂肪細胞的「體積」,但無法徹底減少脂肪細胞的「數量」。 『頑固脂肪』怎麼來的? 人體的脂肪依堆積的部位可分為「內臟脂肪型」和「皮下脂肪型」,內臟型的脂肪通常又稱為腹部脂肪,它堆積在腹腔內並包裹內臟。皮下型的脂肪則是堆積在腹部、兩側腰部、臀部、大腿內外側、手臂後外側、頸部等部位。脂肪堆積處容易產生局部隆起,不僅影響體態,甚至會伴隨皮膚鬆弛等問題。 威塑抽脂如何消除頑固脂肪? 邱浚彥醫師建議,由於頑固脂肪比較紮實,位置多在主要運動區域(臀下、後腰)等,因此不容易減少與消失,需要運用體外溶脂或抽脂方式來改善,當中又以抽脂效果絕佳。以俗稱威塑抽脂的方式而言,改善範圍可以到皮下脂肪大約半公分左右的厚度,並且可以針對馬甲線、人魚線、三角肌後側線條來做強化,術後外觀相當明顯。 台灣最熱門的抽脂雕塑部位 根據高雄、台北抽脂手術的臨床經驗,常見的抽脂部位主要有腰部、腹部、臀部、腿部、手臂,當中不乏一些常聽到的肥胖問題如嬰兒肥、雙下巴、掰掰袖、副乳、男性女乳、游泳圈、啤酒肚、小腹、馬鞍、臀形弧度不佳、腿形不勻稱等,特別女性喜歡追求「勻稱的性感」如馬甲線,男性則偏好「精壯的健美感」如六塊腹肌,這些都很適合透過威塑(俗稱)抽脂體雕來打造。 抽脂等於減肥減重嗎?術後會再復胖嗎? 許多人會誤以為透過抽脂便能達到全面的減肥效果,但抽脂是屬於抽出身體局部的脂肪以及體型雕塑的手術,其目的在於身形線條雕塑而不是減重,因此可能也會有抽脂後體重沒有改變太多的情形,但視覺上看起來卻更加纖盈精實。邱浚彥醫師指出,抽脂後若有做好飲食以及熱量管理,加上適度的運動習慣,可以讓抽脂後的成果更加完美,以及更長久的維持好體態,也不容易再復胖。 抽脂是雕塑體態最有效率的方式嗎? 目前有許多改善體態的醫美療程方式,以抽脂來說,除了二代威塑-威塑超音波手術吸引系統、傳統抽脂、水刀抽脂、雷射溶脂、超音波溶脂之外,也出現非侵入式體雕與溶脂手術技術,讓患者有更多選擇。體外溶脂因不需動刀、非侵入式的特色,吸引不少愛美又怕手術的人,但根據目前已發表的醫學文獻及手術經驗來看,體外溶脂需要的治療次數會比體內溶脂來得多。無論是選擇哪一種抽脂體雕方式,整形診所的抽脂權威邱浚彥總院長提醒,術前應先了解醫生的專業技術與案例經驗,選擇合格且能夠信任的醫療團隊,再依據個人的體態困擾與肥胖問題進行評估,對於療程手術有深入且正確的認知及了解,才能有理想的塑身效果。

Read More

如何觀察孩子的生長亮紅燈? 不可忽視的四大警訊

「出生的狀況和成年後的身高也有關係,尤其是出生體重如果偏輕的話,可能會影響到成年的身高」,對於低出生體重兒,家長須定期追蹤孩子的身高體重,努力提供均衡的營養、維持定期的運動、早睡早起的好習慣,還是有機會可以改善。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你的孩子在對的時間生長嗎?」台中佳鴻診所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詹佳蓉表示,根據世界知名醫學期刊的論文,目前台灣青少年的身高在全球各國之中排名第57名,過去35年因為公衛環境改善及營養的提升,成人平均身高也增加了8公分。不過根據教育部體育署的統計資料, 近10年中小學學生的平均身高並沒有顯著增加,若參考國外的資料來看,性早熟的比例增加會影響成年後的身高,可能減少或停滯。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在「非青春期」的時候一下子長高很多,要留意是否有性早熟的情況,詹佳蓉醫師呼籲,家長須注重孩子的身高發展,過快、過慢都得提高警覺。 最終成人身高 先天、後天都是關鍵 詹佳蓉醫師指出,最後的成人身高會受到先天與後天的影響,先天指的是父母的遺傳身高,基本上父母的身高較高,小朋友的成人身高較高的機率也比較大。後天的因素就複雜許多,包括營養、情緒、課業壓力、疾病,疾病的話像是內分泌疾病,比如說甲狀腺功能低下、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性早熟,還有重大疾病等等,都是潛在原因。 「出生的狀況和成年後的身高也有關係,尤其是出生體重如果偏輕的話,可能會影響到成年的身高」,對於低出生體重兒,家長須定期追蹤孩子的身高體重,努力提供均衡的營養、維持定期的運動、早睡早起的好習慣,還是有機會可以改善。 至於如何判斷孩子的身高有沒有問題?詹佳蓉醫師表示,若家長觀察到幾個情況,心中的警鈴就應該響起,即使在疫情期間,也要把握在對的時間,尋求專業協助。 1. 孩子和學校裡的同學身高相比都差一個頭以上 2. 哥哥或姊姊比家裡的弟弟或妹妹還矮 3. 在非青春期期間身高成長飛快 4. 收到學校生長異常通知單 生長激素治療 數位醫療成溝通橋梁   在醫師專業評估後,假使孩子真的有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的情況,詹佳蓉醫師表示,確實可及早透過生長激素治療,有機會成長至理想身高,加上目前數位醫療的發展,也能夠透過監測,更加關切孩子對於治療的適應程度,與醫師進一步討論治療方案。 身高議題勿操之過急 確保孩子健康為首要 最後,詹佳蓉醫師也提醒家長,身高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健康的指標。因此,若認為身高發育有異常,應該先求診小兒內分泌遺傳專科,經過醫師仔細檢查後,如果確認並非疾病引起,也沒有生長激素不足的問題,也就是說孩子雖然矮小,但是很健康,會希望家長用正面的態度幫助孩子接受並喜愛自己的樣子:「沒有生病是一件好事,表示孩子在健康且正確的生長路途上」。  

Read More

慢性蕁麻疹治不好 反覆發作可考慮生物製劑

蕁麻疹發作時會在身體各處出現疹塊,接著膨起形成疹塊,大多集中在手臂、腿部,甚至臉部。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63歲的王阿姨還沒退休,每天工作忙進忙出,有陣子身上、手上突然出現紅疹,越抓越癢。因為找不出空檔就醫,只能自己先想辦法,然而不管抹什麼乳液都不見舒緩,一天聽聞朋友分享,竟用鹽巴抹在紅疹處,當下覺得有點好轉,沒想到過了幾天開始刺痛,似乎更加嚴重,嚇得她只好趕快就醫。王阿姨檢查後確診為慢性蕁麻疹,新竹台大分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顯鎰表示,用更深的觸覺或痛感,可以一時蓋過搔癢的感覺,但鹽巴事實上反而傷害肌膚,建議跟醫師討論有無更好的治療方式,若藥物都未見改善,建議可以用生物製劑來治療。 急性、慢性蕁麻疹難分辨 超過六週應注意 蕁麻疹發作時會在身體各處出現疹塊,接著膨起形成疹塊,大多集中在手臂、腿部,甚至臉部。疹子也會換位子,全身都會有,並伴隨極度癢感,通常持續數小時;皮膚血管突然擴張,另外在嘴唇、眼皮也有可能會合併出現血管性水腫。邱顯鎰醫師指出,無論急性或慢性蕁麻疹,表徵相似,無法以症狀區分,不過急性蕁麻疹平均在一兩週內會消退,少數人病程較長,但若六週內未見改善,就會高度懷疑為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非過敏 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 邱顯鎰醫師說明,急性蕁麻疹通常可能由過敏原引起,只要避開並搭配治療基本上可改善。而慢性蕁麻疹是由於肥大細胞(免疫細胞)釋放組織胺導致皮膚血管擴張、組織腫脹,通常找不到病因,屬於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的疾病,與體質相關,必須長期追蹤治療。基本上與壓力、內在賀爾蒙相關,並非為過敏反應,因此醫師通常不會建議驗過敏原。 免疫相關皮膚疾病 生物製劑成為治療的新選擇 包含蕁麻疹在內,許多皮膚疾病其實都與免疫系統有所關係。比如乾癬與異位性皮膚炎等。早期對於此類疾病,治療上多半依賴外用、口服藥物及其他輔助療法協助。隨著研究的發展,以及對於疾病機轉的了解加深,各種生物製劑成為了新一代的選擇,可以更加精準的治療疾病。 以慢性蕁麻疹為例,目前主要治療方式會先使用抗組織胺並建議改變生活方式。邱顯鎰醫師表示,部分患者可透過抗組織胺來獲得改善,口服類固醇一般少用僅用於急性蕁麻疹且對抗組織胺沒效的患者做短期控制。然而,多達 50% 的患者對核准劑量的抗組織胺仍反應不佳。 若以抗組織胺或其他免疫調節藥物治療四至六週或更久時症狀仍未改善,則可考慮最新生物製劑療法。邱顯鎰醫師進一步指出,生物製劑大部分是單株抗體,以往常見於在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等自體免疫疾病的使用。而最近研究發現,部分生物製劑也可用於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病程較長 需耐心接受治療 由於慢性蕁麻疹屬於自體免疫紊亂,通常病程較長,邱顯鎰醫師說,有14%左右患者會超過5年,不過跟其他免疫疾病不同,表徵主要以皮膚為主,且痊癒比例較高。研究也顯示治療3至6個月可考慮是否調整用藥或停藥,邱顯鎰醫師指出,真實每位患者臨床狀況將視情況調整,可能會先減藥、才考慮停藥。他也分享,生物製劑或免疫調節劑屬於第三線用藥,並非因為療效不佳或安全性有疑慮,而是因為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屬自費項目。 遠離刺激性食物 調整作息、紓解壓力避免發作 雖然慢性蕁麻疹尚未有明確成因,但免疫細胞都處在不穩定狀態,若受到刺激就會反應,與乾癬等許多免疫疾病相同,在生活上仍要避免可能引發或惡化症狀的因子,邱顯鎰醫師建議,應避免接觸酒精、辛辣食物、灰塵等,也應避免泡湯、洗過熱的水、穿著緊身衣褲等;尤其現代人長期處在壓力下,失眠比例大,也容易引發慢性蕁麻疹。若民眾有超過六週以上的蕁麻疹,建議改變生活節奏、調整作息、紓解生活壓力,並透過專業醫師追蹤與治療。

Read More

攝護腺癌患者新福音 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助擺脫不適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70歲老翁,日前上廁所時發現解尿不順,且頻頻傳來疼痛感,至醫院檢查後確診罹患攝護腺癌,經過手術及荷爾蒙治療後,PSA指數有明顯降低,但術後幾個月,發現指數又再度升高,與醫師討論後,決定使用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治療,目前PSA指數已下降,病情也相當穩定。 指數反覆升高 留意「非轉移去勢抗性攝護腺癌」 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患者中有一個特別的族群,在經過手術及放射線治療,並接續使用荷爾蒙治療後,若發現PSA指數仍在慢慢上升,但癌細胞還未轉移至淋巴腺、骨頭或其他位置,這類患者我們就會稱之為「非轉移去勢抗性攝護腺癌」。 新型健保給付藥物 攝護腺癌患者新福音 歐宴泉醫師說明,過去針對荷爾蒙治療無效的「非轉移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患者,大部分會使用化療,但所產生的副作用常讓患者心生恐懼。目前剛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不只副作用較低,且跟其他藥物不會有交互作用,根據統計顯示,使用傳統治療可延緩癌細胞轉移時間大約18.4個月;若使用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的患者,能夠延緩癌細胞轉移時間大約40.4個月,且整體的死亡率可以降低約31%,對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 有症狀應及早就醫 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歐宴泉醫師提醒,男性朋友平時應養成良好生活作息,避免過度攝取高脂肪及刺激性食物,若發現有頻尿、夜尿的狀況,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診斷,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醫師表示:若發現頻尿、夜尿的狀況,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診斷,以免錯過攝護腺癌黃金治療期

Read More

前列腺癌偵測不易 MRI能精準揪出「最惡性腫瘤」

磁振造影精準的特性不僅用於定位腫瘤位置,王俐人教授指出,還有助於進行病理切片時更加準確,讓病人免於承受反覆手術的風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根據健保署2018年資料統計,台灣男性前列腺癌(又稱攝護腺癌)發生率是第五名,約有6,600位新病人平均診斷年齡是72歲。前列腺癌的發生和年齡有很大關聯,身體逐漸老化,容易發生細胞突變進而產生癌變。中華民國放射醫學會常務理事、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影像診療科主任、台灣前列腺影像工作群主席王俐人教授表示,隨著影像學科技進步,對於前列腺癌的診斷與治療,磁振造影提供很大的幫助,不僅能夠精準判別分期以及揪出惡性腫瘤位置,還能夠監控病人在治療前、後前列腺癌的變化,給予病人最妥善的治療方式。 磁振造影精準揪出惡性腫瘤 降低手術造成傷害 一般前列腺癌是以肛門指診和經直腸超音波檢查,也可透過抽血來檢驗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一旦病人經抽血發現PSA數值過高,則可能是癌症,但是初期癌症並不易檢驗,且PSA數值高的人,也有可能單純是攝護腺肥大,因此王俐人教授表示,「若要精準定位及診斷前列腺癌,磁振造影(MRI)是最好的,甚至比超音波、電腦斷層(CT)都要更清楚。」 磁振造影精準的特性不僅用於定位腫瘤位置,王俐人教授指出,還有助於進行病理切片時更加準確,讓病人免於承受反覆手術的風險;或在多發性前列腺癌患者佈滿的腫瘤中,找出「最惡性」的腫瘤,打破以往限制,精準揪出兇手,獲得最適切的治療。 王俐人教授進一步說明,透過磁振造影還能提供醫師與前列腺癌患者進一步評估治療的方式,透過影像判定目前腫瘤的擴散及分佈程度,例如有些腫瘤切除後恐連帶影響性功能,此時即有依據讓醫病事先討論治療模式,也許改以賀爾蒙治療,避免手術造成傷害,滿足病人對於治療的期待。 而且,過往磁振造影只能用來判別前列腺癌的期別,但現今科技進步,還可利用於判斷罹患前列腺癌的機率,並以國際通用的標準評估方法「PI-RADS」系統,以1到5分判別罹癌的可能性,越高分機率越高。 核磁造影有助於準確監控病人狀況 但「這些人」不適合做 王俐人教授強調,前列腺癌跟其他癌症相比,死亡率並不高。根據調查,大多數前列腺癌患者,死因通常是其他疾病,且由於「腫瘤生長速度怠惰、緩慢,大概十幾年才長一點點,難以擴散,因此並不是診斷就一定要治療」,若不是極度惡性的腫瘤,會選擇以積極監控(Active Surveillance)的方式與其和平共處。當患者是以積極監控的模式,磁振造影也發揮著「以非侵入性方式監控病人狀況」的特性,輔助判斷前列腺癌是否惡化。 若病人已經完全摘除前列腺,其中15%的病人會復發,如果摘除後PSA數值又再度升高,恐怕是走上復發之路。有可能是局部復發,或癌細胞已經轉移至骨頭、淋巴等「全身性復發」,針對不同復發的狀態,必須施以不同的治療方式,王俐人教授說明,磁振造影對於判定前列腺癌是否為局部復發的精準度非常高,若不是局部復發,極有可能是全身性復發。 不過,不是任何人都適合使用磁振造影,王俐人呼籲民眾,有些退伍榮民體內可能還殘存彈藥碎片,由於是金屬製,且磁振造影擁有高能量的電磁波,恐怕讓碎片在身體裡亂竄;安裝心律調節器的病人,必須與醫師討論調整電波,否則會受到干擾。同時也建議不要化妝,或是身上有刺青、佩戴金屬耳環、鼻環、肚臍環的民眾都需注意,電磁波是熱能,可能會引發局部燒傷。

Read More

防疫在家吃美食紓壓? 高危險群當心糖尿病提前報到

胰島素問世至今(2021)剛好100周年,自研發以來一路協助患者穩定血糖、降低胰臟負擔,現階段也有複方胰島素可以協助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年輕族群當心,糖尿病沒有想像中那麼遠!一名30幾歲男子平時生活作息不規律,三餐經常叫外送美食解決,近幾個月來容易感到疲倦,原以為是工作忙碌的關係,不料卻陸續出現經常口渴、多尿症狀,體重甚至在短短兩個月瘦了11公斤,直到本身有糖尿病的父母來探望兒子時驚覺有異,在家人堅持下就醫後,檢查發現糖化血色素高達9.5%,終於確診糖尿病,在醫師建議下接受胰島素治療迄今,糖化血色素穩定控制低於6%,症狀大幅好轉,也讓家人放心。 糖尿病年輕化 更易忽略相關警訊 近年來糖尿病已有年輕化趨勢,特別是第二型糖尿病人數大幅增加,然而,許多患者身處糖尿病前期卻渾然不覺!知名糖尿病診所院長陳炳錕醫師表示,糖尿病與飲食息息相關,疫情期間活動量減少、經常叫外送美食解決三餐等因素都容易造成血糖劇烈波動,如果本身屬於高齡族群或是有糖尿病家族史更要提高警覺。前述個案雖然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卻因為年輕而輕忽糖尿病的警訊,等到有明顯症狀確診糖尿病時,高血糖已侵蝕大小器官的健康,各式併發症的風險也大幅提高。 ▲知名糖尿病診所院長陳炳錕醫師 處於糖尿病前期 可藉由調整生活習慣恢復血糖 界定糖尿病前期有3個條件:(1)空腹血糖介於100-120mg/dL (2)口服葡糖糖測試下,血糖值介於140-199 mg/dL (3)糖化血色素介於5.7-6.4%。陳炳錕醫師進一步說明,當患者處於糖尿病前期時,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變差,需要更積極的調整生活習慣讓血糖恢復正常,避免攝取過多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如精緻澱粉製成的米飯麵食、高糖分的水果,若是已經確診糖尿病也應該正視問題,及早治療以防併發症的發生。 確診時胰臟功能剩一半 及早接受胰島素治療 陳炳錕醫師指出,部分糖尿病前期或是初診斷糖尿病的患者對治療常有抗拒心態,甚至誤以為血糖高只是短期性的問題。其實,患者的胰臟功能在確診糖尿病時往往僅剩一半,處理血糖的能力也不佳,迫使胰臟需要拼命運作,應該立即接受治療穩定血糖。當患者的糖化血色素高於6.5%、空腹血糖超過120 mg/dL時會先以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尤其對於年輕族群而言,胰臟是要使用一輩子的器官,也建議及早接受胰島素治療以保護胰臟功能。 胰島素問世至今(2021)剛好100周年,自研發以來一路協助患者穩定血糖、降低胰臟負擔,現階段也有複方胰島素可以協助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相較於傳統胰島素,一天一次的治療模式更加有效方便,也不易發生低血糖、體重增加的副作用。陳炳錕醫師舉一名40歲個案為例,這名患者本身具糖尿病家族史,確診時糖化血色素高達近9%,考量到併發症風險,與醫療團隊討論後選擇施打胰島素,治療半年後糖化血色素降到5%,僅靠飲食控制即可穩定血糖,只須定期回診追蹤,不用加上藥物治療。好好正視高血糖帶來的影響,積極配合醫療團隊治療,其實血糖控制沒有那麼困難。

Read More

高風險HER2陽性乳癌 兩年輔助治療提高存活率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血液腫瘤科 蕭士銓主任說,高復發風險HER2陽性乳癌病人,美國國家癌症指引建議使用小分子標靶藥物,降低復發機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HER2陽性乳癌有著高復發、高轉移風險的特性。在標靶藥物問世後,HER2陽性之乳癌患者其平均存活期之延長與復發率之降低都有明顯改善。不過國外長期研究發現,使用健保給付的輔助標靶藥物治療一年,雖然可以降低復發機率,但追蹤十一年後仍有30%患者復發。 高風險HER2陽性 可考慮接受超過一年之標靶治療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血液腫瘤科林靜怡醫師說,目前針對HER2陽性早期乳癌患者的術後輔助治療,主要是希望能把手術後殘存的癌細胞殺死,降低患者復發的機率。如果患者的腫瘤體積比較大,或是已經發生淋巴結的轉移,就屬於HER2陽性中,復發風險較為高的族群,這類病患即使接受輔助治療預防癌細胞再次捲土重來,仍有較高的機率會發生復發。目前美國國家癌症指引建議,針對這類高風險族群,可在使用完一年單株抗體輔助標靶治療之後,接續使用一年的小分子標靶藥物作為強化輔助治療,降低患者的復發及轉移風險。 病理未完全緩解者 再降復發率 根據國外臨床研究,若是使用於HER2陽性有發生淋巴結轉移的病患身上,在單株抗體輔助標靶治療一年後,接續使用小分子標靶藥物治療一年,比單純使用單株抗體一年,可以再降低五年內30%的復發風險。術前輔助治療後仍有腫瘤(病理未完全緩解)的HER2陽性乳癌病人身上,完成總共兩年的輔助治療與強化輔助治療,可以降低11.9%的疾病復發率,提升13.2%的存活率。 預防性給藥 可降低副作用發生 很多人在癌症用藥上,會特別擔心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血液腫瘤科蕭士銓主任解釋,臨床上這類小分子標靶藥物常造成的副作用是腹瀉與腸胃不適,但只要搭配適當之輔助藥物,就可以預防副作用的發生,臨床上因為副作用而停藥的病人比例也會少很多。 小分子強化輔助治療 突破性提升HER2陽性乳癌存活率 蕭士銓主任補充,這類小分子標靶藥物的誕生,是早期HER2陽性乳癌的一大突破,近年來HER2陽性早期乳癌治療上雖然不斷有新藥與新的臨床研究,但這些新的進展對於降低病患的復發並沒有帶來明顯的進步。然而這類小分子標靶藥物的問世,提供具高風險復發之早期乳癌患者一個兼具治療便利(口服)與有效降低復發風險的好選擇,但病患仍須持續回診追蹤,即可提早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目標。  

Read More

拖延治療乳房潰爛飄異味 荷爾蒙搭標靶助延緩化療

「CDK4/6抑制劑的加入可說是game changer!顛覆了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的治療策略,不僅加強前線荷爾蒙治療的效果,改善以往動輒半年就要換藥的窘境,使戰線能拉得更長,接受化療的時間可大幅延後到4年之後,讓患者活得又久又好。」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適用於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患者的標靶治療CDK4/6抑制劑,近期在臨床試驗中又觀察到新突破。長期追蹤的最新結果證實,在進行荷爾蒙療法的同時,再加上CDK4/6抑制劑後,整體存活期可超過60個月,也就是超過5年的時間。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與腫瘤內科部陳鵬宇醫師表示,CDK4/6抑制劑可有效延緩癌細胞增生與惡化,臨床上有碰過因為拖延就醫、腫瘤大到使整個乳房都潰爛發臭的案例,在持續使用CDK4/6抑制劑達半年多後,腫瘤大幅縮小,傷口也復原好轉,讓患者與家屬都喜出望外。 CDK4/6抑制劑 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治療首選 荷爾蒙受體為陽性的乳癌患者,其腫瘤的生長會受到女性荷爾蒙的影響。陳鵬宇醫師解釋,這類患者前線多會採用荷爾蒙治療,若HER2受體為陰性,面臨轉移復發時,後線其他可用的治療選擇就僅剩下化療,因為副作用影響較大,患者多聞化療色變;一些年長、身體狀況較差的患者,因為恐無法承受化療的衝擊,甚至面對必須直接轉入安寧緩和治療的困境。 「CDK4/6抑制劑的加入可說是game changer!顛覆了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的治療策略,不僅加強前線荷爾蒙治療的效果,改善以往動輒半年就要換藥的窘境,使戰線能拉得更長,接受化療的時間可大幅延後到4年之後,讓患者活得又久又好。」陳鵬宇醫師分析,正因為CDK4/6抑制劑能帶給患者如此大的助益,因此也被列入眾多國際治療指引如美國權威癌症治療指引NCCN中,成為針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晚期或轉移乳癌第一線的治療首選。 口服用藥便利 一個月開藥一次 CDK4/6抑制劑在給藥方式與週期上,也較傳統化療佔優勢。陳鵬宇醫師說明,CDK4/6抑制劑是口服藥物,不用像注射化療一樣需要到院進行,且給藥週期為28天一次,相較於常見化療的3週為長,患者無需頻繁來院。陳鵬宇醫師舉自身門診患者為例,有遠從台東東河鄉來就診的年長患者,服用CDK4/6抑制劑處方後,病情控制穩定,副作用也少,因此前陣子新冠疫情較嚴峻時,甚至透過遠端看診系統,醫師就能完成問診後寄藥,便利性高;此外,有些住得較近的年長患者在使用CDK4/6抑制劑後,也一改之前因化療導致身體狀況較虛弱,需要家屬陪診的狀況,可以一個人回診,大幅減輕患者自身與照護者負擔。 目前針對停經後轉移性乳癌,健保已有條件給付CDK4/6抑制劑的使用,緩解部分患者的經濟負擔。陳鵬宇醫師提到,近期(110年10月)健保給付規定有適度放寬,以往只限於轉移後的第一線治療才有給付,也就是說若轉移後曾使用過任何其他治療就不符合條件,新規定在排除單純骨轉移者後,拿掉此限制,讓患者在後線也能有適用的機會。 陳醫師鼓勵所有乳癌患者,以目前進步的治療來看,乳癌即使轉移也已非絕症,在新型藥物的陸續問世後,逐漸邁向與癌共存,如控制慢性病般的模式,因此患者千萬不要聞癌色變,或是隱瞞病情、逃避治療,多與醫師討論治療選擇,晚期患者也可能穩定控制病情,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對抗無聲殺手「肝癌」 二線抗血管新生標靶健保藥物新選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若高風險族群無及時篩檢,當出現黃疸、食慾差、體重快速下降等症狀,通常已是晚期肝癌!尤其肝癌晚期治療易有療效不佳、副作用強、費用高等困境,近來新一代肝癌二線標靶藥物通過健保給付,針對單一標靶作用抑制腫瘤血管新生,可讓一線治療後效果不彰,或是無法接受一線藥物副作用的肝癌患者,也能多一個疾病治療的選擇,此藥物也於今年五月納入健保給付,讓符合條件的患者緩解經濟壓力。 B、C型肝炎為肝癌高風險 早期介入降低復發率 罹患新冠肺炎常伴隨發燒、咳嗽等明顯症狀,在疫情升溫時期,民眾不時會檢視自己是否有相關症狀出現,但素有「無聲殺手」之稱的肝癌,挾帶高致死率卻常為人所忽略。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盧勝男提醒,台灣肝癌患者約有80%以上為B、C型肝炎帶原者,這些高危險群應定期作肝癌篩檢,包括施作超音波檢查及抽血檢驗甲型胎兒蛋白(α-Fetoprotein, AFP)對於發生肝癌的個案可以早期診斷出來。 單一標靶抗血管新生藥物納健保 晚期肝癌新希望 當肝癌細胞有遠處轉移、腫瘤血管侵犯、淋巴結侵犯、肝門靜脈侵犯等情形,即為肝癌晚期,通常需施以全身性治療。近來標靶藥物發展快速,肝癌二線治療也推出新一代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患者若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可申請健保給付使用。 盧勝男副院長解釋,腫瘤生長需要養分,便會新長出許多血管來獲取養分,藥物阻斷、不讓血管長出,癌細胞就無法繼續生長。盧副院長也強調,該藥物使用條件為甲型胎兒蛋白數值超過400ng/mg以上肝癌患者,因其為單一標靶藥物,副作用會較傳統多標靶藥物來的少,提供肝癌二線治療新選擇。 肝癌患者可打新冠疫苗? 醫:先養病最重要 盧勝男副院長分享,近來診間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肝癌患者能否施打新冠疫苗?」。 其實不管是施打疫苗或是治療肝癌,患者只要努力把身體狀況控制好,平時顧肝、少菸酒、保持良好作息,身體功能強就越有進行各種治療行為的本錢,在此前提下,可隨時關注疫苗預約訊息,並在施打前與主治醫師討論。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盧勝男提醒,台灣肝癌患者約有80%以上為B、C型肝炎帶原者,這些高危險群應定期作肝癌篩檢,包括施作超音波檢查及抽血檢驗甲型胎兒蛋白(α-Fetoprotein, AFP)對於發生肝癌的個案可以早期診斷出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