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行政院環保署二十九日指出,據統計,今年截至十二月二十日止,細懸浮微粒(PM2.5)造成空氣品質指標達紅色警示次數僅十五次。全國PM2.5平均濃度為十五微克/立方公尺,達國家標準,然而臭氧占空汙比例卻持續增加。
環保署公布今年空氣品質監測初步統計結果,統計至十二月二十日止,PM2.5等各項汙染物平均濃度均下降;去年臭氧八小時首次成為空氣品質不良的主要指標汙染物,今年占比更提高至七成。
環保署環境監測及資訊處長張順欽表示,今年空氣品質指標(AQI)良好及普通等級站日數占九成;而PM2.5造成AQI達紅色警示次數,也由去年的一百四十六次,下降為今年的十五次。
他認為,今年降雨天數少,加上低風速時數(擴散條件不佳)增加,氣象上不利於PM2.5洗除及擴散,但整體濃度仍較去年低。比較中央氣象局能見度觀察,今年也優於去年,能見度增加區域也與PM2.5濃度降低空間分布相符。
對於空氣品質改善的原因,張順欽說,由於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在上半年中國封城造成一些對外傳輸出來汙染物明顯減少,約不到過去同期五成;且台灣本地汙染量也有改善。
至於臭氧的部分,張順欽表示,近幾年每日臭氧生成高峰較過去略下降,但夜晚清晨的減量幅度卻不如過往,造成臭氧八小時濃度提升;目前仍朝減少臭氧前驅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來努力。
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長蔡孟裕表示,今年截至十二月二十日,PM2.5全國平均濃度為十五點零微克/立方公尺,達國家空氣品質標準。但今年有疫情因素,在計算上影響整年數據,因此未來PM2.5濃度還要持續觀察。
蔡孟裕也提到,其實台中以南的縣市PM2.5濃度還是在十五點零微克/立方公尺以上,這些縣市汙染源減量,還需要與地方政府努力,希望未來台灣每個地方都能達到國家空氣品質標準。
針對改善臭氧的方式,蔡孟裕表示,現在也在研修管制標準,特別針對燃燒塔、設備元件、廠房歲修時的逸散等加強管制;老舊車輛,如大型柴油車等,也持續推動汰舊換新,減少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臭氧前驅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