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民眾家犬半夜險被誤為流浪狗抓走

記者吳門鍵/高雄報導 高雄市小港區大坪頂住戶向警方報案指十八日凌晨家犬險被不明人士抓走,懷疑遭到「香肉店」偷捕,同時質疑警方態度消極。高雄市動保處表示,當天確有派案執行巡迴捕捉流浪狗作業,依法執行公務,並無不妥。 有民眾在社群網站貼文,指十八日凌晨聽到狗在吠,家人從樓上打開窗戶查看,發現有不明人士疑似要抓狗,立即衝下樓打開門詢問對方意圖,對方男子未著動保處背心或任何標示,該男子見狀即返回車子離去。 該民眾指,愛犬險些被抓走,家人在凌晨二時三十分至警局報案,並提供影片給警察,但警方回說對方是在騎樓屬公共用地,不算侵入民宅,並一再問狗有不見嗎?要告什麼罪?警方消極態度讓人難以接受。 該民眾表示,難道說要等到狗被抓走,警方才要辦嗎?難道預防風險備案也不行嗎?難道要等到憾事發生才能拆告嗎? 該民眾透露,先前曾檢舉疑似香肉店,巧的是報完警隔天就接到威脅電話,很難想像電話號碼為何會外洩?全家為了安全起見,不敢再採取任何行動,明哲保身,希望影片請大家轉發,讓更多人知道要注意。 高市動保處昨天表示,該處針對民眾反應深夜流浪犬追咬人車、狂吠擾民及妨礙民眾生活熱點案件,會不定時派案處理,經查動物管制人員在十八日凌晨深夜時段有派案執行巡迴捕捉作業,針對部分犬擾民案犬大多深夜時段出沒的地點巡查,小港大坪頂確實有派案執行公務。 動保處指出,依動保法第二十條動物出入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應由七歲以上人伴同。無人伴同犬隻,動保處依法視為流浪犬,可捕捉,捕捉後會掃描晶片,若是有主人會通報主人領回,若是沒有晶片會帶回收容所開放認養。

Read More

高雄市原民會舉辦國際學生青年交流活動

高雄市原民會舉辦國際學生青年交流活動。(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市政府原民會舉辦國際生青年交流活動,透過部落大學社會教育學習型計畫,以「環境教育、人權法治與教育」為主題,與原住民狩獵文化結合,帶領來自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國際學生,與在地青年會交流,體驗高雄山林之美, 認識原住民族文化。 高雄市原民會舉辦國際學生青年交流活動。(記者許正雄翻攝) 高雄市原民會表示,這廿一名正修科技大學的國際學生,利用這兩天週末假日,一起認識茂林區山林、原住民獵人知識,並與在地茂林區青年會合作,體驗獵人山林知識的搭獵寮、做陷阱、土窯推砌、獵物棲息地解說等課程,藉由活動,讓不同族群間的青年們有更正向多元的交流。 原民會指出,活動更與在地部落獵人及耆老合作,除了傳統的山林及狩獵知識,冀使參與學員完整瞭解原住民族狩獵之真諦,課程特別邀請高雄市大專院校之國際交換學生參與,期能經由不同國家文化之交流、討論與學習,深化每位參與學員之學習效益。 高雄市原民會舉辦國際學生青年交流活動。(記者許正雄翻攝) 原民會主委阿布斯表示,這場國際南島青年交流活動,有來自南島國家的外籍學生,與茂林青年會相互交流,打破語言障礙,從文化學習上激盪出對身分的認同,同時踏進山林實際體驗,了解傳統狩獵的知識與智慧,期盼未來在南島國際文化的各項活動上,還能邀請更多不同國家、不同族群的朋友,認識台灣原住民族美麗寶貴的文化。

Read More

詩人醫生曾貴海新書發表座談會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登場

客委會客發中心十九日上午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舉辦曾貴海醫師(左二)新書發表暨座談會。(記者鄭伯勝攝) 記者鄭伯勝/屏東報導 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於十九日上午在六堆客家文園區,為六堆左堆屏東縣佳冬鄉名士曾貴海醫師舉辦「唯有堅持-曾貴海文學與社運及醫者之路」新書發表會,曾貴海同時捐贈其名作「夜合」等十首詩詞手稿,讓六堆園區博物館典藏更加豐富。 「唯有堅持-曾貴海文學與社運及醫者之路」一書是客委會「口述訪談叢書」系列出版書籍,該書記錄了曾貴海的文學、社運及醫者的心路歷程,書名真實地傳達曾貴海與一群伙伴在臺灣公民運動中所展現的毅力及堅持理想的過程。 昨天的「公民客家的跨界實踐「唯有堅持」詩人醫生曾貴海新書發表會暨座談會」中,曾貴海表示,他的堅持就是感謝,他認為生命就是一個謎,大家存在同一個時代裡,從不同地方遷徙過來,共同參與一場公民運動,不是只有一個人可以完成的,過程中他看到很多朋友無私奉獻、慷慨捐獻、無比信心及璀璨的笑容,這也是他投入公民運動歷程中最大的感動。 客發中心主任何金樑強調,曾貴海不僅有醫師、詩人、社運人士等稱號,還是一位哲學家,是客家族群參與社會主流脈動的貢獻者,其想法理念及實踐力,獲客家族群敬重,也得到其他族群好友讚賞,因此獲頒客委會終身貢獻獎殊榮實至名歸。 客發中心將曾貴海此次捐贈的手稿運用在明年左堆聚落展中,充分連結左堆在地人物故事及作品,更加突顯生態博物館的在地性。

Read More

北市公車優良駕駛頒獎 150名駕駛獲表揚

台北市在十九日舉辦一一0年優良駕駛頒獎,由副市長黃珊珊頒獎表揚一百五十名優良駕駛。(記者周閩生攝) 記者周閩生/台北報導 由台北市政府交通局、公共運輸處、北市公車聯營管理委員會與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的共同推動的「公車友善心運動」,十九日於中油大樓國光廳舉行優良駕駛頒獎典禮,並由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頒獎感謝一百五十名優良及人氣駕駛。 交通局表示,「公車友善心運動」已邁入第十四年,今年疫情期間,駕駛們在防疫工作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積極配合各項防疫工作,確實消毒清潔車輛及場站,提醒乘客搭車時應配戴口罩,並響應市府防疫工作,化身第一線防疫人員,提供防疫巴士及行動篩檢車服務。在每趟行車過程及服務上,始終努力守護民眾的健康與安全。 此次獲獎的三位人氣駕駛,分別由大南汽車吳健平駕駛、淡水客運陳建瑋駕駛及欣欣客運林成益駕駛獲得。三位駕駛員溫暖友善的舉動令人深受感動。吳健平駕駛看到身障乘客於公車候車亭招手示意搭乘,將車輛安全停妥並妥善放置輪椅斜坡板後,請原先站在輪椅區的其他乘客移動位置,確保輪椅乘客能有足夠的空間,貼心地協助輪椅乘客上車。 陳建瑋駕駛則是留意到一名欲下車的行動不便年長乘客,主動起身攙扶這位奶奶下車,並協助其下車刷卡,同時幫忙將助行器拿下車;林成益駕駛熱心協助將輪椅乘客推上車前,會探頭確認後方有無來車以確保輪椅乘客乘車安全,駕駛用心地看待工作並細心付出,得以展現職人精神,創造服務價值。 副市長黃珊珊表示,很驕傲台北市有這麼棒硬體設備的公車,以及這麼多默默付出的城市英雄,感謝獲選的一百五十名優良駕駛,用愛心即時回應有需求的弱勢乘客,也在疫情期間堅守崗位配合及執行防疫工作,守護民眾的健康與安全,讓市民可以享受最安心及優質的運輸服務。

Read More

久遠石成─花蓮美石巡迴展 花蓮場開幕

「久遠石成─花蓮美石巡迴展」於花蓮文園區登場,以「佛」與「石」為主題,作品件件珍貴、難得。(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甫於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完成展出的「久遠石成─花蓮美石巡迴展」,昨日於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開幕,各石藝界人士共襄盛舉,展期至明年一月十四日止。這項展覽以「佛」與「石」為主題,看似各表時空,卻打破人們對時間及空間的想像,展開「與石共舞」及「諸法石相」二大主題展區,以有形的玉石佛雕闡述永恆真理,用天然形成的石紋畫面顯現無始無終的生命價值。 花蓮縣文化局長吳勁毅表示,規劃這個展的初衷,是為了讓廣大西部民眾也能親炙花蓮石藝之美,拓展石藝文化交流,睽違十年,花蓮美石再度於北、高雙城巡迴展出,獲得民眾好評不斷,尤其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更是吸引眾多國內外信眾、旅人的目光。也因此,決定將展覽移回花蓮繼續展出,讓在地民眾共同欣賞這一件件難得的美石。 展覽主題「久遠石成」源自《法華經》中「久遠實成」諧音,連結「佛」與「石」,因兩者都是經過難以計量的時間的存在。花蓮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接之處,任何一塊石頭,皆源自於四十六億年前地球的誕生,壽命超過百千萬年,每顆石頭都是經過難以想像的久遠時間修練形成。 「與石共舞」蒐羅石友典藏的精采作品,包括玫瑰原石、台灣玉、奇雅石、圖案石、裱框石畫、光畫、東海岸玉石及雕刻精品等共計一百二十件。「諸法石相」以佛像為主題,特別邀請多位國際知名玉雕大師包括黃義雄、高敬維、葉金龍等,展出作品或抽象、或具象、或雕刻,甚至天然畫面石顯現佛的樣相,石種多元,共計二十件,件件珍貴、難得。

Read More

我濕故我在濕地社會設計賽 獎金3萬元等你來挑戰

新北市河濱濕地美景多元,市府舉辦「我濕故我在」濕地社會設計競賽」邀請青出學生組隊參賽。 (新北市府高灘處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府高灘處明年二月將舉辦「我濕故我在─濕地社會設計競賽」,即日起開放報名,邀請全國各地有興趣的青年學子跨域探討濕地管理、環境教育及社區參與等議題,歡迎組隊來參加。 高灘處表示,「我濕故我在-濕地社會設計競賽」舉辦二日工作坊,只要是十八至廿五歲大專院校、研究所青年即可組隊參加,本次共招收十二隊競賽(每隊八至十人),全程參與者贈送活動主視覺T-shirt和參賽證書,前三名隊伍分別可獲得三萬元、九千元、三千元獎金及獎狀一張。 高灘處長謝俊隆表示,新北市便利的交通可輕易抵達各處河濱公園,從事運動、野餐等休閒活動,想要貼近濕地,是件相當容易的事;然而據拉姆薩濕地公約提出,全球濕地面積從二千年起快速下降,其中棲息的動、植物也遭逢滅絕的危機。 謝俊隆說,作為同時處理城市污水、提供遊憩休閒和生物棲息地的大漢溪濕地生態廊道,其功能更是與大眾生活、自然生態息息相關,因此策劃濕地維護管理的方法是刻不容緩的事。 高灘處指出,這項濕地設計競賽四大主題為「人與濕地的安全社交距離」、「濕地生物的物種舒適圈」、「走讀濕地!認識自然界的汙水處理廠」、「社區再發現!來逛你家後花園」,報名隊伍可擇一參賽,希望藉由跨域討論,整合出環境社會議題,達到人與環境共好的願景。

Read More

宜蘭轉運站暨附設及停車空間新建工程上梁

宜蘭轉運站暨附屬設施及停車空間新建工程十九日舉行上梁儀式。(縣府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已完成地下兩層鋼筋混凝土停車場主體結構,現正進行轉運站鋼構主體結構吊裝組立的宜蘭轉運站暨附屬設施及停車空間新建工程,十九日舉行上梁儀式,縣長林姿妙親自主持,她祈求工程順利圓滿、人和平安。 宜蘭轉運站暨附屬設施及停車空間新建工程次去年九月開工迄今,縣府工程團隊克服諸多困難,齊心合力讓工程依期程順利推進。上梁為建築工程重要里程碑,由林姿妙親自主持。 宜蘭縣長林姿妙與縣府工程團隊、各級民代參與宜蘭轉運站新建工程上梁儀式。(縣府提供) 轉運站工程因原有宜蘭臨時轉運站內空間及設備飽和不敷使用,為配合未來銜接陽明路之民權計畫道路開闢進行轉運站周邊整體交通規劃,於原址擴大興建地上兩層地下兩層建築物,總經費四億七千萬元,中央補助二億二千萬元,地方自籌二億五千萬元,預計於明年十二月底完工啟用。 工程完成後地下兩層汽機車停車場搭載車牌辨識、電子票證收費等智慧停車服務系統,提供汽車停車位八十九席、機車停車位七百十二格停放,地面層作為轉運站供國道客運及市區公車售票及等候轉乘空間,整合國道客運及市區客運交通動線,提供民眾更為舒適優質的候車及停車空間。

Read More

詐騙集團假冒戶政人員騙取個資 小心防範

近日詐騙集團誆稱為宜蘭某戶政事務所主任或承辦人員身分,以查證委託辦理戶籍謄本或身分證遺失為由,要求核對民眾個人資料,縣府提醒縣民提高警覺,小心防範。(縣府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宜蘭縣政府指出,近日詐騙集團誆稱為某戶政事務所主任或承辦人員身分,以查證委託辦理戶籍謄本或身分證遺失為由,要求核對民眾個人資料,提醒縣民提高警覺,小心防範。 縣府表示,宜蘭、羅東、頭城、礁溪及五結等鄉鎮市戶政事務所,近日陸續接獲多起民眾詢問,接獲自稱某戶政事務所主任或承辦人電話通知,以委託申辦戶籍謄本或身分證遺失等辦理戶政業務為由,要求提供身分證統一編號、出生日期及戶籍地址等個人資料,民眾查覺有異,因而向戶政事務所查證。經戶政事務所深入瞭解後,為不肖人士意圖假冒戶政人員名義騙取個人資料,進而要求民眾付款。 據民眾說,詐騙集團謊稱為林姓戶政事務所主任或承辦人,來電顯示電話開頭為「+886」,在電話另一端並夾雜民眾洽公交談、電話、鍵盤等人員忙碌嘈雜的辦公情境,導致民眾信以為真。 縣府說,詐騙集團利用一般民眾對於公務機關的信任,騙取個人資料,提醒為維護自身的財產及個人資料安全,若遇上述情形,切勿回撥詐騙集團提供之電話號碼,請另行打電話向戶政事務所查詢,或撥打165反詐騙專線、1999轉各單位求證,以免受騙。

Read More

陽明交大走路有風藝趣節 打破藝文和科技藩籬

以柱列呈現群山剖面,起伏呼應地勢高低,整體與周圍的樹木、草地串連,共同形成一數位山林。(陽明交大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陽明交通大學一群熱愛藝術的學生,結合人文與科技,推出數項裝置藝術專案,名為「走路有風藝趣節」,打破藝文和科技的藩籬,在陽明交大人心中種下藝術的種子。 陽明交大表示,本屆以在風城的經驗與生活為出發,並利用風的各種聯想與意象作為串連,發展出系列作品,這些作品共存於我們的生活,時刻共同經歷、感知,以作品為媒介,期待藝趣節能夠陪同大家一起成長,在陽明交大度過幾年的生活後,可以大步邁向未來,走路有風。 校園中最適合放風的地域結合設計思維與傳統工法,透過眾人之手齊心協力編織、創造出有著休息寓意的竹編發呆亭,供行人小憩片刻。(陽明交大提供) 陽明交大學子表示,新竹有「風城」之稱,為了求學而來到新竹,在風城經歷重要的成長階段。獨立、選擇、嘗試許多事情可能都在這裡第一次發生。風的孩子,順風而生動力,逆風而游刃有餘。 學子們說,這些作品共存於我們生活的場域,時時刻刻與我們共同經歷、感知。走在有風的城市、走在有風的日子、走在有風的練習、走在有風的盼望。藝趣節以作品為媒介,關懷交大校區學生的生活與成長,期待藝趣節,能夠陪同大家一起成長,在交大校區幾年的生活後,可以大步邁向未來,走路有風。

Read More

宜蘭公開課博覽會 探討後疫情時代課堂轉型與學習

宜蘭公開課博覽會,聚焦探討後疫情時代的課堂轉型。(縣府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宜蘭縣政府十九日在蘇澳安永心食館舉辦公開課博覽會開幕式暨教育論壇,今年聚焦探討後疫情時代的課堂轉型,包括國立屏東大學陳枝烈退休教授、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呂冠緯董事長暨執行長等多位講座,從「後疫情時代文化課程實踐的思考」、「數位學習新契機」到「後疫情下的宜蘭教育」,也同步直播擴大教師參與教育研討的場域。 十九日起為期六天的宜蘭縣公開課博覽會,縣長林姿妙十九日到場勉勵今年參與公開課的蘇澳鎮與南澳鄉的一0四位教師群,期許疫情時代下教師能持續改變創新、發揮專業能力,並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與動力。 十九日論壇探討「後疫情時代文化課程實踐的思考」,在設計泰雅族以魚藤捕魚的課程與教學時,可以不只教學生認識魚藤,更重要的是還要教學生,在這項文化中的素養與倫理;另一論壇主講「數位學習新契機」,從均一執行長與教師、家長代表的角度進行與談,呂冠緯執行長提到數位學習不是為了數位而數位,而是為了「學習」而數位,每個孩子不論出身都有機會成為終身學習者,應透過科技與合作,提供所有孩子個人化學習的內容與環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