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社論〉語言文字有交流、有生命,何須過敏?
近日網路上一則貼文,一名學生在聯絡簿上寫著「鞋子已經破了些大洞,…所以不換估計是不行的了」,教師批閱時針對「估計」二字回覆「別用中國用語比較好」;此事真實性待考,但在網路上卻掀起論戰。持平而論,兩岸文字、語言本就相通,更何況無論是兩岸之間,或是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語言、文字都在持續交流,所謂「外來語」早就見怪不怪,毋須太過敏感!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語言、文字都是有生命的。就語言來說,台灣就有若干原住民族語面臨消失危機;客家話也處於嚴重流失狀態,一九八八年客家學者、文化界人士就曾發起「還我母語運動」;甚至,台灣使用比重最高的方言閩南語,在世代傳承方面也「明確危險」。所幸,除非是已經消失的語言,否則台灣還可以透過政府與民間一起努力,延續這些語言的命脈。
在時間的長河裡,許多文字也已離開了人類的視線。在已經出土的五千多個甲骨文中,有將近四千個無人能識,全世界類似這種已經無法讀懂的文字,算是已經死了!再者,同一個字也會被不同世代的人賦予不同的意義,例如「夯」在教育部辭典裡的解釋是「用來敲打地基,使其結實的工具;脹滿、鼓脹;用力以肩扛物;用夯砸地」,但現在「很夯」卻是「很熱門」或是「很紅」的意思,或許可算是長出了新生命!
人類從古早古早開始,就以各種移動方式到處旅行,毫不間斷地展開了全球化人際交流;人與人的交流,也很自然地讓各地不同的文化相互感染。一場台灣人與義大利人的交談中,台灣人說馬可波羅把餡餅帶到義大利,義大利人做成了pizza;義大利人說馬可波羅把義大利肉醬麵帶到中國,中國人做成了炸醬麵。這場對話沒有硝煙味,也沒有爭到面紅耳赤,反而充滿了歡樂;畢竟這些問題根本毋須深究,有美食吃就好!
十九世紀中葉美國海軍准將培里率領四艘塗著防鏽黑柏油的戰艦敲開日本大門,「黑船事件」讓日本結束鎖國,開啟了豐富的文化交流大門,至今「外來語」仍在日文中占有一席之地;相對的,牛津英語辭典也蒐羅了許多日語詞彙,口說英文的老外講到壽司sushi完全不違和。近年南韓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牛津英語辭典也新進了韓語詞彙;相對的,前幾年南韓也有人感嘆「不說外來語這麼難嗎?」在網際網路推波助瀾之下,各種語言、文字交錯使用也算是新常態吧!
兩岸語言、文字同源,在交流當中相互傳用更屬正常。且不說「估計」,到位、達標、閨蜜、顏值、性價比、視頻、高富帥、學霸、碰瓷等等詞彙,在兩岸能有幾人不懂?卻又有幾人深究這些詞彙是不是源自於大陸?許多台灣偶像劇在大陸也「很夯」,於是吐槽、哇塞、珍奶、小三、美眉、很機車、事情大條了等等,許多大陸人也朗朗上口,甚至在卡拉OK抓起麥克風就用普通話唱起台語歌。如果要用「統戰」或「反攻大陸」看待這些現象,也忒沉重了吧!
質言之,在全球化的交織之下,世界上各種文化、語言、文字早就有如盤子裡的義大利麵般糾纏不清,與其庸人自擾地「區分敵我」,倒不如把精力放在重振瀕臨消失的語言、文字吧!
話說回來,兩岸若干政客、名嘴和酸民刻意在網路上製造仇恨性、挑釁性、歧視性語言博取眼球,這種行徑只能證明他們自己的低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