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社論〉姑息民粹,賴清德置總統格局於何地?
賴清德總統執政伊始,連日來立法院議場內由民進黨發動的肢體衝突不斷,立法院外大批民眾聚集聲援民進黨;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發文感謝這批群眾,還表示「到了一個臨界點,大家都會坐下來談」;賴清德深夜談話也對群眾表示感謝,還讚揚群眾是「公民理性發聲」,賴、柯都一派倚恃群眾壓制在野的架勢。所謂「當家不鬧事」,賴清德身為總統,卻放任民粹激情對抗立法院多數,這是將總統格局置於何地?
在民主政治運作裡,一人一票、票票等值;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此乃最基本的道理。以此觀察近日立法院內爆發的嚴重肢體衝突,在野黨經正常程序提案、邀請政府相關部門出具意見、召開公聽會、進行委員會審查、朝野協商,就程序面而言已屬完備;法案進入表決階段,就看同意、反對票數多寡,民進黨在立院為少數,在野黨贏得表決並不意外。質言之,從立法過程來看,群眾走上街頭有何正當性?更何況,立法過程媒體皆有報導,又何來「黑箱」?
再就一般民眾的民意來看,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針對引爆衝突的「公務員藐視國會罪」立法的態度所做的民調顯示,百分之五十七點五受訪者非常贊成、還算贊成,百分之二十九點二不太贊成、一點也不贊成;兩相比較,「公務員藐視國會罪」立法支持度遠高於不支持度;以此觀之,群眾又有何正當性走上街頭?也難怪民進黨大老林濁水要痛批民進黨「自己過去幾十年的主張原來都是狗屁倒灶」了!
既然從立法院內的表決票數以及一般民意來看,群眾走上街頭抗議立法院的國會改革立法並無正當性,就更凸顯群眾走上街頭的民粹操弄!
所謂「民粹」,實與民主政治算是共生體;不過,民主的初衷是「以數人頭代替砍人頭」,追求的是多數決之後的社會和諧,但民粹卻是挑動不同意見者的對立、衝突。民粹之危害民主,以美國前總統川普爭取連任失利之後,其支持者不服選舉結果闖入國會山莊為顯例;去年一月巴西暴民攻占總統府、國會、最高法院,甚至較美國民粹闖入國會山莊更為激烈。二者共同特徵為:我贏了是民主,別人贏了就不是民主。
再從另一個層次來看,民主追求的是國家、社會的整體利益,民粹卻往往是為了滿足政客或政黨本身的政治利益,國家、社會利益並非首要。歷史上,希特勒以民粹掌權,卻將德國帶往幾乎亡國之路;在當今國際場域裡,澤倫斯基以民粹當選總統,卻將烏克蘭帶往俄烏戰爭之路。
近年全球颳起的民粹風,多有其共同的動力來源:透過網路快速而無遠弗屆以及匿名性的傳播力聚眾興風作浪,亦即「數位民粹主義」。近年來民進黨放任網軍恣意出草反對者、甚至網內互打,即神似「數位民粹主義」幽靈作祟。無論如何,值得探討的是,如果民粹主義者掌握政權,是否會遵守民主憲政、維護民主政治運作?抑或煽動民粹戕害民主?賴清德感謝立法院外群眾之餘,不妨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甚且,賴總統在就職演說中特別提到「立法院的議事運作,應該遵守程序正義,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才能避免衝突,維持社會的安定和諧」;言猶在耳,他卻姑息民粹激情,無異於躲在群眾後面挑動對立,執政還不到半個月就毀棄自己的期許與呼籲,豈非自貶總統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