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Views 0Comments
〈中華副刊〉張弓與劍
■王彥晨
最常見到孩子的心向父母封閉的年紀,大約是在青少年時期,這個年紀正在學習獨立,受到荷爾蒙影響,往往也是情緒最不穩定的年紀;不過,這不意味著每個青少年都會在這個年紀拒絕父母。一般而言,青少年和父母疏離或叛逆,往往是孩子的心關上,以致於他們看不到也聽不進。
重新打開孩子的心,也許是父母都該學習的功課;有些父母在孩子更小的年紀做對某些事,孩子的心始終沒有向他們封閉,這是這類父母的福氣,然而,即使孩子對你關上心門,有了正確的觀念,加上時間,或許重新開啟,反而是親子共同的成長。
我有個同學,讀書時期個性就認真、嚴謹、保守,現在大學裡當教授,讀博士時據他說非常辛苦,說明他天資並非特別優秀。同學的父親早年就是個公立專科的教授,我的同學國中時他的教授爸爸為他選讀高雄著名的升學私中。掙扎,於是成為他青少年鮮明的記憶。
後來考上了五專當然得不到他父親的肯定,同學心中一直有個巨大空洞。
由五專邁向博士是咬牙的成果。在偏遠大學裡一路由助理教授幹起,爬到教授擔任系主任,終於也算熬出頭,是系上有限的資深教授。但他生命中的空洞一直影響著他。
我的同學既在偏鄉落腳,他的兒子因此國小就曬成黝黑肌膚,沒有爸爸的老學究氣,反而是健康的棒球少年,但兒子眉間也有著淡淡的愁憂,因為同樣得不到他父親的認可。
我的同學和多數父母相似,以課業分數來論斷孩子是否努力認真;永遠和他的孩子在談條件:分數達不到某標準就不准再打棒球。孩子因此甩開了球棒,成為我同學口中,始終不夠積極,躺平懶散的學生。
我同學為他孩子前景憂心,在他看來,孩子既然已在偏鄉,就註定競爭力弱,沒有競爭,何來生存戰力?
既然憑著自己的奮鬥不懈,才能在國立大學立足,早年對職涯充滿著危機感,如今也認為教育政策使他朝不保夕,但自己相對來說「成功」的經驗,使我同學也聽不進他人的建議或勸告,一心認定孩子就該依他認定的安全之路前行。只有「奮鬥」才有前途。而其體現就在功課成績。
同學的妻子在同一所大學任教。夫妻關係卻長年冰若霜雪。這對父母似乎從來沒有聽見他們孩子的心聲。
同學這個兒子悄悄向父親關上心門。兒子不是獨生子,還有一個姊姊。在姊姊離開偏鄉到台南讀大學後,這個兒子澈底必須獨自面對父母。位在偏鄉的孤島,讓他連以往以打棒球為名義到台灣本島走走的機會也失去了。
孩子從來不是父母的資產。如果上帝是射手,父母就是張弓,孩子則是箭。是上帝讓父母將孩子射往上帝想要孩子去的方向。
我的同學不自覺地在向他的孩子傳遞下面的訊息:
你不知道如何思考,我來替你想。我不願意你承擔錯誤的後果,我來幫你脫困。我不相信你能做出好的或成功的決定。我不信任你,你不負責任,所以我來掌控你。
當爸爸向兒子傳達這樣訊息的同時,等於摧毀兒子的自尊,培養怨恨,遏制成熟。這是青少年最不需要的。
要打開兒子的心門,當父親的應該做的是,適當的提問,閉嘴、傾聽,把時間花在專心和孩子獨處。絕不要說教,絕不要忍不住覺得當爸爸的懂得更多,想得更周全,因此剝奪孩子的決定機會。
孩子甚至根本不需要父親的建議,指導,如果需要,孩子會說,爸爸要做的只是願意陪著孩子承受決定的結果。讓孩子知道,他是有後盾支持的。
當青少年在做決定感到迷惑時,當父親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得到結論。相信我,你想告訴他的所有道德標準和經驗,如果不是他心門打開,根本說什麼都是徒勞。所以,父親的所有努力都在維持一個最高原則,讓孩子心門始終向你敞開。
我的同學不能說不愛孩子,但社經地位高的父親,卻不一定明白「掌控」和「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往往是衝突的。如果還來得及,身為父親,您會選擇那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