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西仔反印象記特展 解鎖清法戰爭

台灣歷史博物館推出「「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灣歷史博物館二十五日起推出「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邀請觀眾從台灣義勇軍、法國軍官、在台外國人等視角,了解官方歷史論述外的「小人物」故事,也探討台灣與法國,對這場戰爭不同的記憶方式。

一百四十年前,在台灣這塊土地,發生何事?館長張隆志表示,十七世紀的台灣開始和世界接觸,十九世紀後期捲入國際、東亞大變局,台史博邀請民眾從當代出發,一起思考台灣未來。

台史博說,受到清、法間對越南主權爭奪波及,基隆、淡水、澎湖相繼陷入戰火,面對這場從天而降兵禍,台灣人稱之為「西仔反」,意即「西仔(法蘭西)」來作亂。

面對外國侵略,在地人凝聚共同體意識,武裝動員到戰場支援,關鍵領袖如林朝棟、張李成、姜紹基等;而至今基隆、淡水等地廟宇,仍可見交趾陶、壁畫、匾額,訴說神明助戰傳說。

台史博具有「重要古物」身分的法國軍官嘉諾《1884~1885年法國人遠征福爾摩沙》全書及地圖手稿,在特展中展出。(記者林雪娟攝)

除在地歷史追溯,台史博也展現多年來累積的「海外台灣史料」研究典藏成果,包括具有「重要古物」文資身分的法國軍官嘉諾《1884~1885年法國人遠征福爾摩沙》全書及地圖手稿,是目前已知最為詳盡的清法戰爭紀錄;而館藏軍醫助理科邦書信、日記,記錄瘧疾等風土病對法軍嚴重打擊。

特展也精選二十四幅典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清法戰爭相關影像,這批由法國軍官薩勒拍攝照片,是目前所知台灣史上首次留下戰爭過程攝影紀錄;這些史料,除記錄戰場日常,也大量側記十九世紀末台灣的自然人文風光。

展覽透過影像、文獻、攝影等各種多元資料呈現,另透過常民記憶,如法國士兵、軍醫對這段海洋旅程紀錄,也看到戰爭對台灣宗教、地方民俗影響,這也是「西仔反」為展覽名稱所欲傳達意象。七月起並舉辦系列活動,詳洽官網。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