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吃超加工食品 增失智症風險 還可能憂鬱、焦慮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吃過度加工的食品竟會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黃雋指出,微波即食食品等美食都屬於「超加工食品」,研究顯示這類食品會提高得到失智症、憂鬱及焦慮之風險,建議民眾應優先選擇天然原型食物比較安全。

黃雋表示,2023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會神經學期刊(JAMA Neurology)的研究顯示,攝取較多超工加食品者,其整體認知功能及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皆衰退較快;2024年另一篇統合分析的結果也顯示,超加工食品攝取量的增加恐提高失智症風險,且會影響情緒表現,攝取較多的超加工食品可能與較高的憂鬱及焦慮風險有關。

黃雋指出,巴西聖保羅大學提出的NOVA分類系統,依食物生產過程加工性質、程度及目的分為4級,第1級為未加工或最低限度加工食物,即原型食物,例如新鮮或冷凍的蔬果、魚肉、鮮奶、原味堅果、黑咖啡等。

第2級為經加工的烹飪原料,包括將天然食物透過壓榨、研磨、萃取或乾燥方式加工所獲得的調味料或原料,如烹調用油、糖、鹽等。

第3級為加工食品,是指將烹調原料添加至未加工或最低限度加工食物中,加工目的主要是為了延長保存期及提升適口性如自製麵包、漢堡肉或披薩、調味堅果、新鮮起司等。

第4級為超加工食品,為經一系列工業製程所產出的產品,將天然食物透過水解、氫化或其他化學修飾,再使用油炸、塑型等技術處理,並添加色素、香料、防腐劑、甜味劑、乳化劑等食品添加物,以達到更佳的食品感受度。

常見超加工食品包含汽水、調味乳品、各式零食、超商販售的包裝麵包、即時微波食品、人造奶油、市售果醬、包裝之魚漿製品、香腸、熱狗等,黃雋表示,這一類產品所含天然食物量極少,且無法辨別出食物原樣。

黃雋指出,超加工食品常具有低纖維、高鈉、高糖、高脂、富含飽和及反式脂肪酸的特性,且熱量密度較高。研究觀察到,超加工食品會造成負責飢餓感的荷爾蒙量增加,負責飽足感的荷爾蒙量減少,使人不易有飽足感,無形中易攝取過多熱量,並造成身體發炎反應,因此也被認為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關。

超加工食品中的化學添加物也會影響腸道通透性,導致壞菌增生、腸道菌叢改變及腸道免疫失衡,進而誘發發炎性腸道疾病。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