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Views 0Comments
〈中華副刊〉母親的「隨園」食單
清代文學家袁枚的《隨園食單》想來都有耳聞,袁枚在他別致的隨園,教人怎麼做菜,怎麼評菜,有時還會邊嘗菜邊唱頌詩文,冶雅俗於一爐,母親的「隨園」食單來得卻很質樸,因為母親常說「今天不好吃什麼,隨便去後面園子扯點什麼菜吃了」,這就成了母親的「隨園」食單。
■劉平安
「隨園」食單確實隨緣。農村每家每戶後面大概都會有些空地,要麼圈起來做個花園,要麼種菜,要麼就隨它去,長什麼不長什麼就聽憑自然。我家後院就是這第三種,似乎只長雜草,連野菜都不長。隔壁鄰居種了許多菜,吃不完,地裡的菜,就讓我們這些鄰居隨便扯。母親每次不好做什麼菜時,總會去鄰居們的地裡轉一圈,看見什麼菜長得嫩,什麼野菜剛出苗,什麼應季的菜才出第一茬,就掐什麼菜回來。母親最喜歡掐剛出頭的白菜,小白菜葉子水靈靈的,一掐就出好多水,一顆白菜才兩個巴掌那麼大,一般這種小白菜母親會在陰涼通風處放一個多星期,水分蒸發了些後,再炒,真是香甜可口,新鮮的小白菜,反倒沒有那份甜蜜的滋味。不過,這種白菜也不是每次都能遇見,去晚了,葉子就老了,去早了,白菜還沒成形,菜市場裡的白菜,怎麼處理,也沒有母親掐的這種小白菜好吃,所以,要吃上好滋味的菜,只能是碰上了,就吃到了,隨機性很大。
「隨園」食單有時也不是很「隨緣」。我們一家最愛吃的野菜是蒲公英,可偏偏我們這一片的園子都不長蒲公英。小姨家的園子倒是經常有,於是母親每次去小姨家就會帶好幾袋蒲公英回來,母親和小姨把園子裡的蒲公英掐乾淨後,母親就會算著日子,打個電話給小姨問蒲公英長出來沒有,要是剛長出來,小姨有空就會送過來,剛長出來的蒲公英放點鹽和薑絲,沖淡蒲公英的苦味,炒出來清香脆爽,吃一口蒲公英再夾一口飯,米飯的稻香和蒲公英的青草香混在一起,實在美味。
「隨園」食單每年都在增加新菜品。地裡的東西年年長的都不一樣,鄰居們除了一兩樣經常種的菜,每年都會種新的菜,各種各樣的瓜,各種各樣的豆,各種各樣的果子,多虧了這些可愛的鄰居們,我們家也常常吃到很多新鮮的果蔬,這兩年有鄰居在後面養起了雞鴨鵝這三樣家禽,家畜的糞便讓土更肥了,長出來的野菜也多了,我們旁邊兩家每餐有吃不完的飯菜都會喂給這些小雞小鴨小鵝們,它們也越長越肥,長到一定時候,鄰居就會提一只肥鵝、老母雞或者大鴨子給我們家送來,有一段時間幾乎一個月就收到三四只母雞,母親燉好後,也總會盛幾碗給鄰居送去。鄉下農家自己養的土雞確實好吃,母雞爆炒後,放入生薑燉一個小時,出鍋放點鹽,味道特別鮮美,雞湯也非常甜,由於這些雞經常到處在園子裡跑,肉質也很嫩。今年鄰居在後面移栽了一顆好大的枇杷樹,大概到夏天的時候,母親的食單又會多一樣菜品。
母親的「隨園」食單雖不及袁枚的雅致,卻更顯生活的本質,那就是在平凡歲月裡簡單而質樸地生活,在日常的瑣碎裡平靜而悠閒地品嘗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