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補助住院看護 6都床數不滿1成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等7個團體要求政府全面實施全民健保住院整合照護計畫,以免再發生「1人住院、全家倒」的憾事。(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健保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試辦計畫補助住院看護,避免「1人住院、全家倒」,由健保補助每床每天750元看護照顧費,民眾則自付最高1050元;民團指出,試辦3年補助床數在人口稠密6都卻不到1成,尤其高雄、台北吊車尾,盼3年內提升量能達到100%涵蓋率。 婦女新知秘書長覃玉蓉表示,台灣地區家戶人口25年來由每戶3.44人,下降到2.53人。家屬陪病雖然是台灣民眾長久以來習慣的做法,但是人口組成變化的趨勢很明確,靠家屬陪病,民眾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獨居、老老照顧大增,無家人可陪病、甚至要離職照顧病人,使家庭收入雪上加霜,不僅家人受苦、病人也受罪。 家總指出,國人住院陪病照顧經驗調查顯示:國人住院7成5由家人照顧,8成因照顧家人影響工作,每日聘僱看護費用約2211元,近8成6的民眾對如何照顧好病人感到困難或焦慮,而聘僱看護後焦慮感反而高達9成4,8成1受訪者願增加健保費支持住院看護納健保給付政策,國人每月願多花111.6元,讓住院看護公共化。 陳景寧表示,健保補助住院看護試辦3年,健保預算挹注從3億元增至5.6億元,醫院投入家數自40家成長到111家、開放試辦床數從2847床到5376床。雖試辦醫院成長近3倍,經費成長近13倍,但床位數增加不到1倍,試辦病床占急性病床涵蓋率從3.7%僅增至7.1%,推動緩慢。陳景寧表示,6都涵蓋率皆不到1成,人口較多找健保補助住院看護恐更困難,以高雄市3.3%最低,台北市4.4%和桃園市4.6%為倒數2、3名。 家總指出,台南地區的醫學中心僅奇美醫院提供68床之健保補助住院看護病床,成大醫院則根本不提供相關看護病床。 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理事長邱奕淦指出,台灣地區民眾月薪3萬8千以下勞工就占了全體勞工的一半,以每日看護費2600元計算,月薪也只夠請得起15天看護,顯示健保補助住院看護重要性。 家總、北市產總工會、婦女新知、老人福利聯盟、失智症協會、身心障礙聯盟、身心障礙自立聯盟等要求健保補助住院看護床數3年內全面實施。

Read MoreRead More

自律神經檢測 預防壓力壓垮健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壓力是健康隱形殺手,長期壓力會導致交感神經持續亢奮,進而引發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情緒障礙等健康危機。醫師指出,自律神經檢測不僅是了解壓力影響的工具,更是一種預防健康危機的關鍵方法。 據衛福部2022年研究數據顯示,高達68.7%國人曾面臨壓力產生的生理或心理不適。美兆健檢診所神經內科顧問醫師尹居浩表示,自律神經是人體協調內外平衡的核心系統,主要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分別應對壓力與身體修復,兩者的平衡決定了身心健康狀態。 當壓力過大或生活作息紊亂,自律神經系統容易失衡,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睡眠障礙甚至心理問題。「自律神經的平衡就像人體的一座『壓力閥』,當壓力負荷超過調節能力,健康危機便會逐漸浮現。」壓力會使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導致高血壓、心跳加速等症狀;或副交感神經功能減弱,使身體無法進行有效修復,長期下來將引發健康危機。例如交感神經亢進增加血壓與心臟負擔,長期可能導致高血壓、心律不整與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壓力激素(皮質醇)分泌過多,干擾血糖與脂肪代謝,進而導致糖尿病與肥胖等代謝疾病。還有副交感神經不足,可能引發失眠、焦慮與憂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另自律神經失衡會影響免疫反應,免疫系統低下使身體更易受感染或發炎。 自律神經檢測透過先進儀器如心率變異性分析(HRV),能清楚呈現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活躍程度,進一步反映受檢者的壓力適應能力與身體恢復狀況。若數據顯示交感神經過於活躍,醫療團隊可提供壓力管理計畫與生活習慣改善建議;而對於副交感神經活性低的患者,則可透過特定運動與飲食策略,強化身體修復機能。

Read MoreRead More

境外移入瘧疾 國內新增1例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個案為20多歲本國籍女性,曾至非洲盧安達,但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發病確診在杜拜治療改善,返台卻又復發,經治療後狀況穩定,目前在家休養中,衛生單位將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 疾管署表示,個案今年11月上旬曾至非洲盧安達,但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11月20日在杜拜當地診斷瘧疾重症,經治療後症狀改善,11月30日返國,12月21日因出現發燒,伴隨寒顫、骨痛、肌肉痛且無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至醫院急診,經診斷為惡性瘧(又稱熱帶瘧)再發。 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12月24日共計9例瘧疾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較過去5年(2019-2023年)同期2-7例略高,分別為5例外國籍及4例本國籍,其中1例死亡。發病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檢出病原體為5例惡性瘧、3例間日瘧及1例三日瘧。

Read MoreRead More

翁3週沒排便 糞性結腸炎腸破裂

  男子3週沒拉屎竟把腸子撐破,透過電腦斷層影像檢查,可看出病人的腸道中有許多糞便。(圖由南投醫院提供)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南投一名7旬男子長期有便秘問題,但一直不太在意,日前他感到腹痛難耐而至急診就醫,透過檢查發現腸道內充滿著糞便,原來男子已3週沒排便;醫師診斷為少見的糞性結腸炎,並且已造成乙狀結腸破裂,需立即安排手術治療。對此,醫師也指出,大部分的人都經歷過便秘,其實暫時性的便秘是正常的,不過當便祕變成常態,千萬不可置之不理。 衛福部南投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廖師賢指出,糞性結腸炎是由於長期便秘導致糞便堆積在腸道中,糞便變得又乾又硬,這些糞便物質聚積,增加腸道的壓力且導致發炎,並可能會損害消化道內血管的供應,導致缺血性結腸炎、潰瘍甚至穿孔,若腸子破裂後糞便外漏汙染了腹膜腔,則可能併發敗血症,有危及生命的風險。 廖師賢表示,這位病人長期有慢性便秘的問題,也曾因為腸阻塞而住院治療過,這次因為下腹疼痛難受而就醫,透過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糞性結腸炎合併結腸穿孔。 經緊急安排手術介入,將破裂的腸道切除、清理腹腔、裝置腸造口並取出許多硬如石頭的糞便,病人住院期間接受專業的醫療處置及照護,恢復良好,已康復出院。 部分患者因糞便的水分被過度吸收,堵在腸道中,大不出來,導致排便時僅解出一些糞水,誤以為這是拉肚子而自行服用止瀉藥,使得便秘情況更加嚴重的惡性循環。提醒民眾,當排便習慣改變,可找醫師諮詢,並應均衡飲食,每日攝取充足水分及膳食纖維,也要規律運動、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養成固定排便習慣。若出現慢性便秘,每週排便不到3次且症狀超過3個月,不要擅自服用瀉藥,應就醫尋求協助。

Read MoreRead More

神波刀治療 10㎝子宮肌瘤剩1/4

  韋小姐10公分的子宮肌瘤經台大醫院以「神波刀」消融後,體積縮減為原來的25%。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26日公布「神波刀」治療成效,47歲的韋小姐子宮肌瘤直徑達10公分,經用神波刀消融異常組織,不但手術當天就可返家,追蹤韋小姐治療半年後,子宮肌瘤僅剩原來的25%。 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世杰指出,「神波刀」是利用聚焦超音波的能量來精準消融異常組織,通過磁振造影導引進行即時溫度的監控,加熱異常組織溫度到65度以上,破壞病灶,這種治療方法能夠有效地處理子宮肌瘤及肌腺症等問題,顯著地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韋小姐指出,她平常沒有特殊不適症狀,去年健檢才發現肚子裡長了顆5公分子宮肌瘤,今年初追蹤竟已長到7公分,手術前更快速增加到10公分,考慮傳統手術要住院3到5天,加上擔心手術風險,選擇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治療,當天就能返家,最明顯改變是原本肌瘤壓迫到膀胱造頻尿,手術後包括早上起床時的強烈尿意都獲得改善。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任楊政憲指出,約有1/4的女性終其一生會有子宮肌瘤及肌腺症相關問題,肌瘤不明顯者,只需要觀察就即可;過去常會用開刀或藥物治療,如今引進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提供排斥開刀或用藥無效的病人多一個選擇。 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醫師莊博涵表示,聚焦超音波治療目前建議適用於直徑在3到10公分的肌瘤,一旦肌瘤大小超過10公分以上,則將造成治療時間會過長,或必須進行2次以上的手術。而「神波刀」屬於自費項目,患者支付20萬到25萬費用後,不論經過幾次「神波刀」手術,都不會追加費用。 台大醫院表示,是於今年3月8日正式啟用高強度聚焦超音波(神波刀)治療,至今已成功為4位病患進行5次治療。莊博涵表示,另一位40歲的患者因子宮肌腺症,長期受劇烈經痛所苦,僅接受一次治療便成功擺脫止痛藥,生活品質獲得顯著改善。

Read MoreRead More

腸泌素控血糖 減25%腎功能惡化

  俗稱瘦瘦針之腸泌素,是注射在患者腹部皮下,可降血糖,並可穩定腎臟功能。 (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62歲張先生,在35歲時被診斷罹患糖尿病,40歲合併高血壓,腎功能也持續緩慢惡化,近年來到慢性腎病第4期,且合併周邊血管狹窄導致足部傷口出現。經使用腸泌素(瘦瘦針)控制血糖後,經半年治療腎臟功能穩定,腿部傷口也未復發,糖化血紅素更下降到7.5mg/dl,讓張先生的生活品質獲得大幅改善。 基隆長庚心臟科醫師陳天心表示,腸泌素是腸胃道分泌的荷爾蒙,也是最近幾年非常熱門的具控制血糖和減重作用的藥物,後來更被發現使用在糖尿病患身上還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例如腦中風跟心肌梗塞,另外還可以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尿蛋白,所以腸泌素在糖尿病的治療中越來越重要。 陳天心指出,長庚資料庫總共8922位糖尿病合併慢性腎病人中,研究發現使用腸泌素可以減少25%的腎臟功能惡化,同時還可以減少26%因為血管阻塞引起的截肢或者手術,雖然罹患心肌梗塞跟腦中風沒有明顯減少,但是有使用腸泌素的病人族群死亡率減少29%。同時相較對照組仍然可以減少平均2公斤的體重與減少1.6mg/dl的糖化血紅素。 陳天心表示,全球糖尿病人口在2000年統計為1億5千萬人,至2017年時增加至4億2千5百萬人,預估至2045年將成長至6億2千9百萬人。糖尿病會造成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及新陳代謝疾病等。根據統計,國內糖尿病合併腎病在2022年已經上升到36萬多人。 陳天心提醒糖尿病患,平日應控制血糖,注意飲食和運動,若出現合併了慢性腎病症狀,可經醫師診療後使用腸泌素改善,腸泌素在糖尿病合併慢性腎病的病人合併使用時,可以保護肢體血管避免截肢,並且減少腎臟功能惡化跟死亡率,甚至在減重的效果也仍然存在,對病患而言是一大福音。

Read MoreRead More

著床前基因診斷 聽損夫婦喜獲健康兒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宜蘊醫療於12月接連在台北、台中舉辦「寶寶回娘家聖誕派對」,共近兩百個家庭參與,上百位「宜蘊寶寶」化身聖誕精靈回娘家與醫師們報恩,其中,有對聽障夫妻帶著寶寶回來,向醫師團隊致謝,讓他們成功產下一名聽力正常的健康寶寶。 S夫婦說明,結婚已邁入第4年,年近40歲的他們始終未能迎來新生命,因此求助醫院不孕科別,因溝通不暢,甚至忽視聽障需求而無法順利進行療程,讓夫妻倆備孕路上屢屢碰壁。 接診S夫婦的台北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副院長沈孟勳說明,因夫妻皆為聽障人士,太太本身帶有常見的聽損-GJB基因,且為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較難自然受孕,且小孩生下來約有1/2的機率會遺傳聽損基因。 另先生則經由基因篩檢後確認是後天性聽損,因雙方基因點位不同,有機會透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PGT-M),生下聽力正常的孩子。 沈孟勳便建議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並搭配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PGT-M),植入1顆檢驗正常的胚胎。當得知懷孕時,夫妻倆在診間激動落淚。由於聽不見寶寶的心跳聲,沈孟勳拉著S夫婦的手,觸摸超音波喇叭口,感受著音頻的震動,「這就是寶寶的心跳」沈孟勳說道,這份無聲但看得見的心跳,照亮了S夫婦一家人,順利在今年生下一名健康男寶寶。 沈孟勳補充,PGT-M(著床前基因診斷)或稱PGD是幫助帶有單一基因遺傳疾病的夫妻,避免生下具有相同遺傳性疾病小孩的技術。 藉由胚胎切片和基因診斷,可在胚胎植入前,確定正常基因的胚胎後,再植入母體子宮內,而降低未來寶寶有遺傳疾病的狀況發生。現在的技術可偵測超過300種遺傳疾病,如:血友病、地中海型貧血、肌肉萎縮症、玻璃娃娃、神經性纖維瘤、范康尼氏貧血等。若是帶有遺傳性疾病者,建議在胚胎著床前進行基因檢測,減少孩子承擔遺傳疾病的風險。

Read MoreRead More

遇職場霸凌 記說找護問5招自保

林明燈指出,職場霸凌不僅僅是個人問題,更需要社會和組織的共同努力來改善,面對此問題,應及時採取措施保護自己,避免心理壓力升級。(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職場霸凌的影響不僅會讓個人的專業表現下降,更可能對心理健康帶來深遠的傷害。北榮新竹分院精神科主任林明燈表示,無論是冷暴力、公開羞辱,還是過度苛求,職場霸凌可能導致焦慮、憂鬱、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更嚴重的會讓人有自殺意念出現。若面對此問題,應及時採取措施保護自己,避免心理壓力升級。 林明燈指出,若感覺自己陷入情緒困境,及時接受專業評估至關重要。此外,企業也應建立明確的政策和文化支持面對職場霸凌,讓職場成為一個合作與成長的空間,而非壓迫與恐懼的來源,使每個人都被公平對待並尊重。 林明燈說,面對職場霸凌,可以利用「記、說、找、護、問」應對口訣來協助面對這樣的壓力。記錄霸凌事實:將每次的霸凌行為詳細記錄下來,包括時間、地點、內容,以備未來求助時有憑據,同時避免與霸凌者獨處,增加人證的資料。說出心聲:找信任的家人、朋友或同事傾訴,分享感受,獲得情感支持,避免孤立無助。找內外部協助:向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或管理階層正式反映問題,表明霸凌行為對你的影響,此外也可以尋求外部勞政及公司行號的上級機關,以避免自己的問題被忽視。保護心理健康:維持規律作息,參加放鬆身心的活動,如運動、冥想或與朋友聚會,避免壓力累積。問專業建議:若情緒難以排解,主動尋求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協助,接受專業評估與治療。

Read MoreRead More

愛滋照護36年 成醫收治逾1400患者

  成醫自照顧第1位愛滋病患至今已36年,持續努力營造愛滋友善環境,破除歧視並撕下各種標籤,現已收治逾1400位愛滋患者。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在拔牙出血時,明顯感覺牙醫師打麻醉的手在抖…,我真的被自己感染的病框住了,不敢與所有人社交…」,愛滋患者「冰冰」描述剛罹病心境,後來經成大感染科醫師李佳雯推薦一間專業又友善的牙醫診所,才順利完成療程。冰冰和李佳雯今年獲國際愛滋病學會評為「我和我的健康照護者」獎項冠軍,獲這項殊榮的還有成醫感染管制中心愛滋個管師唐于雯個管師及感染者「小狼」。 成大醫院說,醫院努力營造愛滋友善環境,自照顧第一位愛滋病毒感染者至今36年,努力破除歧視,撕下各種標籤,讓病人在跨科別就醫享有平等友善的服務。今日結合跨專業團隊,攜手設置「營造愛滋友善醫療服務工作小組」,積極共同擬定愛滋友善醫療推動計畫,全力打造出更安心無畏的友善醫療環境,現已收治逾1400位愛滋患者。 醫師李佳雯與感染者「冰冰」,和愛滋個管師唐于雯偕外籍感染者「小狼」,在全台23組參賽者角逐中,雙雙榮獲2024年國際愛滋病學會評定為「我和我的健康照護者」冠軍殊榮,這是由感染者主動發起,提名自己與照護者的活動。 李佳雯和唐于雯表示,現代治療愛滋病毒感染,最重要的分水嶺,是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透過實證醫學結果,在2018年7月正式發布的「U=U;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即「體內測不到愛滋病毒,就等於不會傳染」,獲逾千個國際組織認同,已成為國際共識。 目前治療愛滋感染的主流是單錠處方,感染者只要每日服用1顆抗病毒藥物,可以真正與疾病共存。但社會大眾仍對愛滋有刻板印象,讓病友在生活中或就醫時,遭遇不友善對待。成醫長期致力提供愛滋病毒感染者高品質照護,自2020年全數感染者皆有服藥,96%感染者病毒測不到,近2年更維持99%服藥感染者達到「U=U」狀態,已超越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希望在2030年達成95%感染者服藥治療、95%已服藥者病毒測不到的防治目標。

Read MoreRead More

守護家人健康 呼吸道融合病毒怎麼防才有效?

RSV對嬰幼兒和老年人呼吸道健康有重大威脅,現無特效藥,打疫苗、戴口罩和勤洗手,是最有效預防。 (幸福安診所提供)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對嬰幼兒和老年人呼吸道健康的重大威脅,尤其在台灣,這個病毒幾乎全年無休,秋冬季節和南部地區尤其嚴重。RSV的傳染性極強,透過飛沫或接觸輕易傳播,逾9成兒童在兩歲前曾感染RSV,是5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呼吸道感染原因,是嬰幼兒細支氣管炎的主因,病例比例可達40-90%。對新生兒來說,RSV的威脅遠超過流感,急診和住院率高達流感的16倍,死亡率則高出5倍。 感染RSV的初期症狀可能是輕微發燒、流鼻水或咳嗽,但病情可能迅速惡化,發展為細支氣管炎或肺炎,嚴重時甚至需要住院治療。特別是6個月以下嬰兒住院的比例高,每4位就有1位病情嚴重到需要進入加護病房。對新生兒來說,RSV絕非普通感冒,而是可能威脅生命的重大挑戰。在台灣RSV病例全年都有,北部和中部地區通常在3-5月及8-10月出現兩波高峰,南部地區則主要集中在4-7月。隨著新冠疫情解封、口罩政策放寬,RSV與其他呼吸道病毒相互交織,讓家長和醫護人員防不勝防。 防範RSV最有效的策略是“預防勝於治療”,因為目前尚無專門的特效藥。有效的防護措施包括:1.勤洗手、戴口罩:這些看似簡單的基本動作,是防止病毒傳播的基礎防線,特別在人多的公共場所,戴口罩可以保護自己,也能減少病毒傳播的機會。2.疫苗接種:RSV單株抗體疫苗可供新生兒施打,幫助嬰兒在最脆弱時期多一層保護。此外,60歲以上長者和家中有嬰幼兒的家庭成員也應考慮接種,減少感染風險。3.保持健康的居家環境: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定期清潔接觸過的表面,並對有呼吸道症狀的家庭成員進行隔離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4.提高警覺:家中有嬰幼兒或老年人時,家長應注意發燒、咳嗽或呼吸急促等早期症狀,並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RSV每年導致全球超過10萬名5歲以下幼童死亡,對台灣來說,隨著出生率下降,保護新生兒健康變得更加重要。對抗RSV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除了推動疫苗接種提升群體免疫力外,簡單的個人防護措施,如戴口罩和勤洗手,仍是最有效的預防手段。只要提高警覺並落實防護措施,就能有效降低RSV的傳播,守護家人健康。 (作者∕台南市幸福安診所小兒科醫師楊允翔)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