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Views 0Comments
〈中華副刊〉使功不如使過
■王厚明
在不少領導和管理者的思維裡,優先使用能力和成績突出的人是理所當然的選人用人準則。特別在當今的工作實踐中,追求完美、求全責備的心理較為普遍,對下屬工作眼裡容不下一粒砂子,做事容不得一丁點閃失,這種追求「水至清」、「人至察」的用人傾向值得警惕和反思。
《後漢書》中有一句話:「夫使功者,不如使過。」意即使用有功績的人,不如使用有過失的人。唐朝太子李賢在這句話下作注:「若秦穆赦孟明,而用之霸西戎。」其中典故講的是秦國大將孟明視曾經兩次被死敵晉國打敗,之後又在防守時一路退卻丟城失地,可秦穆公卻始終信任他,讓他吸取教訓領兵再戰。孟明視也不負所望,最終使秦國擴地千裡,成為西戎霸主。
之所以「使功不如使過」,是因為過錯和失敗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恩格斯有句名言:「偉大的階級,正如偉大的民族一樣,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後果中學習來得快。」中國也有句古話,「翻過車的把式才是好把式」。都說明「過」有其特殊的價值。失敗者因其特殊的經歷,較之工作經歷順利的人,因為有教訓的汲取、經驗的總結,對事物的看法更全面、深刻,因而往往擁有常人難以具備的優勢。
正因為此,失敗可謂「血色財富」,可以檢視當下、警醒未來。俄羅斯軍隊有「失敗紀念館」,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設有「敗戰教育中心」,等等。這些國家的軍隊,都注重研究世界軍隊的失敗戰例,以「塹」增「智」,防止上了戰場重蹈覆轍。
重視失敗所帶來的經驗教訓,不僅在戰場,在商場也是一種共識。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說過,「我們更願意分享很多失敗的教訓。所有的失敗都是最佳的營養,這是心態,怎麼看待這個失敗,怎麼跨過這個失敗很重要。」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則說,「這個時代不同了,研究失敗就像是有人幫你點亮路燈,……創業不能學習,但是知道別人走過的坑就是有用。」這些看法道出了錯與敗的潛在價值。
「使功不如使過」,需要深遠的認知和眼光。西漢劉向《說苑》中有則「楊因見趙簡主」的故事。楊因坦誠說自己在家鄉三次被人驅逐,在官場五次被撤職。左右認為楊因是有八次過失的人而勸諫趙簡主。趙簡主卻說:「美女是醜婦的仇敵,君子往往被亂世所疏遠,正直之舉常被惡人所憎恨。」堅持授給楊因相位。趙簡主並未被表面現象所干擾,而是有著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力排眾議,委以重任,最終「而國大治」的結果也證實了他的判斷。
當然,對待犯錯或失敗的人,並非全然接受。而是要看否真正吸取教訓,認真改進修正自己,做到知恥而後勇。否則屢錯屢犯而不知糾改完善者,只能是棄之而非「使過」了。因為,固然可以試錯容錯,但並不意味錯誤可以永遠犯下去,而是需要在挫折和試錯中成長的人。正如孔子有很多優秀學生,但他說最優秀的是顏回,理由是顏回「不貳過」。這是因為顏回能吃一塹長一智,不在同樣的地方摔第二個跟頭。可見,能否從失敗中汲取再次崛起的精神,擁有「跌到穀底的反彈力」,才是更為重要的。
「使功不如使過」,離不開容錯的胸襟和信任。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待有過之人,關鍵是區隔是出於公心還是私心,不因某種缺點或過錯而全盤否定,懷以距人千裡的不信任感。善於「使過」,是用發展眼光和辯證態度看挫折或失敗,將過失者始終置於視野之內,充分信任,大膽使用,讓過失者痛定思痛、以過為師,捲土重來直至勝利。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的「後世莫及」之功,離不開他「使功不如使過」的胸懷和眼光。無論是對待出征時沿途貪墨軍資財貨的李廣利,還是迷途失機的張騫、趙食其,或是折損士卒的李廣、公孫敖,漢武帝均不拘以文法,使立功自新。如此則將士用命,無不奮力。班固也稱讚「漢之得人,於茲為盛」。比爾·蓋茨用人的一個秘訣就是喜歡雇用曾經犯過錯誤的人。與他持有同樣觀點的還有美國哈佛商業研究院教授約赫·科特。當大家討論一位32歲有過一次慘痛失敗的人能否擔任高級職位時,他說:「我擔心的是這個人從未失敗過。」
鮑伯·胡佛是美國空軍著名的戰鬥機試飛員。有一次,他飛行表演完畢駕機飛回洛杉磯,途中兩個引擎突然熄火同時失靈。好在胡佛臨危不懼,憑藉豐富的經驗駕機安全著陸。事後,經檢查發現,他所駕駛的螺旋槳飛機,油箱裡添加的卻是噴氣式飛機用的燃料。負責加油的機械工嚇得面如土色、痛悔不已,這次粗心險些造成機毀人亡的嚴重後果,他忐忑不安地等待胡佛的處罰。
然而胡佛並沒有對他大發雷霆,卻對他說:「為了表示我相信你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我想從明天開始,請你繼續為我維修保養飛機。」聽聞此話,滿臉驚詫的機械工充滿感激之情。此後,這位機械工一直負責胡佛的飛機維修工作,再也沒有出現過任何差錯。
「所有從苦難中學到的東西,都不會沒有價值。」無論是對於組織,亦或一個人皆是如此。領導者正確認識、敢於起用、善於用好過失者,就能讓過失者化蛹成蝶,把失敗的經歷變為寶貴的財富,助推事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