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中華副刊><標靶北半球>馬侖堡一日三樣情

馬侖堡的山丘環種直立葡萄園
 文、攝影/張至璋
 「一日為童軍,一世為童軍」是樹立童子軍自小立志,終身服務人群。其實也該適用於記者,記者終生看新聞要客觀,深入,沒有任何色彩,「一日為記者,一生為記者」。然而現在似乎流行「一日為記者,一日看老闆」,從而新聞報導失去公正,恣意開口,詞句粗俗,不負責任,這是題外話。論最近轟動的新聞,國內有總統選舉,國際有武漢肺炎,美中貿協,美伊危機,澳洲大火。
 澳洲面積與不算阿拉斯加的美國一樣大,但只有東南沿海適合人居,其他都是紅土沙漠,沙漠中央豎立一塊全世界最大的獨立岩石,烏魯魯Uluru,這是原住民語,以前叫艾爾斯岩Ayers Rock。古代的傳說是天上掉下來的隕石,栽進紅土沙漠。艾爾斯岩一天會變幾種顏色,清晨暗紅,早上大紅,中午鵝黃,下午金黃,黃昏赭紅,傍晚紫紅,入夜暗黑。很多人在遠處架設長倍鏡頭,每分鐘自動照兩張,一天下來三千張,傳統放映機依照人眼的視覺暫留,每秒24張圖像,三千張放映兩分鐘。坐在電視機前靜觀艾爾斯岩變臉,一杯咖啡在手,享受兩分鐘,時間過完,咖啡仍在冒煙。
 去馬侖堡前有人告訴我,這兒風景優美,早晚景致各異,最好住一天,結果我真在河邊住了一天,拍了許多照片。現在選出同一景三張,馬侖堡的早中晚。
 馬侖堡不是地名,是照片中山頂的堡壘名,所以叫
Marienberg Fortress,地點在德國中部伍茲堡市Wurzburg的梅茵河西岸。橫貫歐洲中部有相連結的三條大河,萊茵河Rhine,梅茵河Main,多瑙河Danube,梅茵河位居中段。大致來說,萊茵河景致優美,多瑙河樂音裊裊,梅茵河蘊藏文化,雖然它長度最短。梅茵河北起萊茵河轉角的梅茵市,中間經過法蘭克福,南到班堡,匯流進多瑙河。

馬侖堡的清晨(上)和黃昏(下)
 關於fortress,castle,fort,stronghold,中文一體譯為古代堡壘。全有堅固工事,抵禦入侵的性質,但在作用或外觀上各有特性。fort是堡壘,也是碉堡,發射箭、砲。stronghold是固守城池,抵禦入侵,難攻破的據點。fortress紮營防禦,或以城牆連接,敵人入侵則鳴警加強戒備,在此可謂城堡。castle是有重兵防守的王公貴族官邸,磚石建築,難於攻破。具有防禦,軍糧,指揮系統,乃至生活,娛樂,司法規範,堡壘外常有農地,農民賴以為生。castle如同受封或自封的「總統府」,儼然小王國。馬侖堡顧名思義,界於fortress與castle之間。
 西元八世紀,古日耳曼兩位大公,法蘭克尼安和蘇林堅,看中這塊梅茵河西岸坡地,易守難攻,有水耕植,面東背西好作息,分別建了堡壘和教堂,率眾俯仰其間,安居樂業四百年。12世紀到文藝復興期間,馬侖堡所帶動的梅茵河對岸,城市興起,盛況空前,就是後來的伍茲堡市。然而,熟透的橘子總有人摘,遠自斯堪地那維亞來的瑞典異族,30年爭奪戰,摧殘了伍茲堡和馬侖堡。戰後重建更勝以往,不幸二次大戰又來揉擰,納粹垮台後重建工程持續到1990才完成,不過一切規模和典故完全仿效12世紀,今人到此仍能緬懷既往。
 照片上的山頭古堡只是窄小的正面,向後伸展呈狹長扇狀,內有兩個大廳院,文藝復興時期建的聖瑪麗教堂40公尺高,巴洛克風味古堡以及皇家花園設計,藍天下美不勝收。令人驚嘆的是,山頂下挖100公尺深的排水引水系統,水來自梅茵河,在四週直立式的葡萄園灌溉後,又流回梅茵河,系統興建時期距今1000年,代表了千年前的水利工程,令今人享受的則是,當地自古種植發展的香醇白葡萄酒。
 山上山下,河東河西,左顧右盼,馬侖堡早晚風情各異,不下艾爾斯岩。倘佯之餘,想想馬侖堡和伍茲堡市的1200年滄桑和幾度重建,涵蓋我們從武則天到文天祥,到成吉思汗,到抗日戰爭。現在我只在這兒住了一天,還不如滄海一粟,然而拜現代科技之賜,我那傻瓜相機裡記憶的千百張美麗圖像,又何止能留存幾個1200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