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文化藝術專刊>膠彩藝術
本文作者/林亮吟
今年獲選臺陽美展首獎,曾獲台南美展台南獎、屏東美展屏東獎、
南瀛美展等多次獎項,作品並獲得臺南文化中心、屏東美術館典藏。
六法言「隨類賦彩」,而青綠山水如是,人物畫設色亦如是;中國畫的顏料從漢代出土的帛畫中,已用色彩描寫物象,魏晉南北朝受佛教盛行影響,壁畫大為流行,則用色更為豐富;到了唐代,追求奢華富麗的審美風格,發展出礦物的重彩繪畫,並運用金色與銀色的光澤襯托達到色彩的極致,故有「青綠山水」之明豔,有別於花青、赭石中性色之「淺絳」。筆者所使用之膠彩亦稱為岩彩,是以岩礦為材質,動物膠或植物膠為媒介;「以膠敷彩」,淡敷或層層堆疊在礬紙或絹上,使其產生立體層次感;而緣於中國乃所謂的宮廷畫之「青綠山水」,清明上河圖就是其中之一色彩鮮豔之作,大唐李思訓將軍所繪山水亦屬之;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唐朝的敦煌壁畫。
當代之膠彩畫大都揉和了中國唐宋筆法及西洋寫實技法而成,也由於膠和顏料層層敷染,作品會呈現出不透明的質感,甚至將線條墨色全予覆蓋,只呈現岩礦之肌理;筆者之膠彩畫則適度保留簡潔寫意,細緻純淨的線條和墨色,降低岩礦絢爛之彩度,並消弭箔類之亮度,呈現中國畫空靈氣韻之姿與深遠意境。
如圖1〈觀自在菩薩〉則是運用絹布半透明與柔美的特質,發揮自然空間感與朦朧感,營造菩薩空靈自在的本然心性。
潘天壽在《談藝錄》中曾言:「筆墨取於物,發於心;為物之象,心之跡。」,生命存在世間就是最好的題材,許多深刻的意涵都體現在日常當中,生命本質的呈現,則起始於心,雖然身體是被限制在時間與空間之中,但人的意識卻因其心念的轉變,而讓思想自由,如圖2〈無界–Ⅰ〉運用膠彩顏料顆粒點狀的特質,陳述大自然樹林的氛圍,與出疆鳥類的閒遊意境,照見生命本質的自由。
創作是一種沒有盡頭的追求,也是心性和涵養內化的表顯,或許最開始的境界是平凡,其次超凡脫俗,最高境界卻也是返璞歸真的平凡,與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的「超我」相似;而用最單純的心性去體驗與感受,然後研究運用媒材,讓一樣的景緻呈現不一樣的視覺與心靈悸動,是筆者這些年所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