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兄弟相繼罹肝癌,讓肝炎相關議題再度引發關注。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余明隆率領的研究團隊與哈佛大學合作研究,發現B、C肝雙重感染的病患在接受DAA治療,即使C型肝炎治癒後也不等於危機解除;其中竟有38%的病患在治療後反倒引發B型肝炎發作,甚至導致肝衰竭死亡。此一重大研究成果將有助於臨床診療的指引,論文近期被刊登於國際肝病權威期刊《肝臟病學雜誌》。
一般刻板印象認為,長期酗酒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因素,但其實台灣90%的肝癌都源自於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者。
台灣在新生兒全面接種B型肝炎疫苗後,國人B型肝炎的帶原率已大幅下降;然而台灣約有20萬人是同時感染B肝與C肝病毒,此類雙重感染病人罹患肝癌的風險比單一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高,所幸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DAA)上市後,C型肝炎治癒率超過95%。
高醫大余明隆研究團隊與美國哈佛大學暨麻州總醫院合作,針對慢性B、C型肝炎雙重感染者接受DAA治療的結果進行研究顯示,雖有10%病患B型肝炎表面抗原消失,大幅降低病患未來罹患肝硬化與肝癌的風險;但有高達38%的病患接受DAA治療清除C型肝炎後,卻反倒引發B型肝炎病毒發作,其中1/5會同時出現臨床肝炎發作,當中又有1/3導致死亡。
另一個重要發現是這些接受DAA治療後,發生B型肝炎發作導致死亡的病患都是肝硬化、沒有接受預防性抗B型肝炎藥物之病患,因此未來應對肝硬化病患的同時也給予預防性B型肝炎抗病毒藥來避免風險。
論文第一作者高醫大副教授葉明倫表示,此研究進一步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濃度於DAA治療期間會有顯著下降,但治療結束後B型肝炎表面抗原濃度又會反彈至與治療前的水準。這是從未被注意的現象,未來研究團隊會針對這個部分作進一步深入探討。
研究另一個重點是治療前B型肝炎表面抗原濃度可以作為預測這類病患接受DAA治療是否能產生B型肝炎表面抗原消失或發生B型肝炎病毒發作標記,協助指引臨床醫師治療此類病患前是否給予預防性B型肝炎抗病毒,期盼全方位防堵肝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