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Views
華科基金會公布調查 不當使用耳機恐成娛樂性聽損高風險族群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宅經濟升溫,個人化娛樂活動如追劇、聽音樂、手機遊戲等使用量飆高,有鑑於此,長期關注聽損議題的華科慈善基金會公布「2020年耳機使用習慣」網路調查,發現超過五成民眾會因處於通勤吵雜環境下,自動調高耳機音量,長時間使用恐成「娛樂性聽損」高風險族群!
華科慈善基金會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大力推動「聽力66原則」,建議控制耳機音量 華科慈善基金會聽力師示範如何進行純音聽力測試。[/caption] 根據網路影音串流平台業者統計,今年初非接觸性娛樂需求增高,相關影音流量平均增加五成,尤其像追劇、聽音樂、打手遊等個人化娛樂活動。即使處於同一室,也可以選擇自己想閱聽的節目,戴上耳機更能「隔離」外界干擾;然而這樣的「隔離」行為,卻可能成為另一種健康危機的開端。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5年提出警訊,指出超過1/2年輕人使用耳機習慣不安全,除了高度依賴手機與平板的收視習慣,加上暴露於夜店、酒吧、KTV、運動賽事等吵雜場所;WHO更推估高達11億年輕人口(12-35歲)由於未妥善使用耳機與控制聆聽環境,導致近年來年輕族群聽損風險提升。
過去聽損的主因除了先天因素,後天多半與疾病、意外、職業傷害有關,而現代人為了追求更好的影音享受,愈來愈多人通勤時與耳機為伍,更遑論為了疫情宅在家或不想被打擾,耳機的使用頻率有增無減。
電競選手出身、遊戲公司Garena台灣創始者之一的林辰,就有深刻的切身之痛。「當選手時長期戴耳機,全神貫注在打贏遊戲,我對於聲音的震撼習以為常,完全沒意識到可能會傷害聽力;而在創立公司時生活習慣不好,除了長期睡眠不足,我也常常暴露於音量大的娛樂場所,菸酒不忌,後來在開會時開始聽不清楚別人講什麼,持續了快一年,當我連聚精會神都聽不清楚時,這才趕快就醫,但醫師告訴我傷害已經不可逆!」聽不清楚連帶影響他的說話口音,因此林辰開始雙耳佩戴助聽器,彷彿重新開始學習語言。
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張益豪醫師表示,娛樂性聽損的潛在高風險族群,主要源自高工時、長期接觸噪音且沒有休息,比如長時間在酒吧、夜店、KTV、電影院等娛樂場所工作,或本身從事樂團、音樂產業人員、電競選手等;一般人則可歸因為使用行為超標,比如許多人騎腳踏車、跑步、上健身房、打電動、追劇,都習慣長期佩戴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