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遺傳性痙攣性截癱

1426

 (作者/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遺傳性痙攣性截癱(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變性疾病,病理改變主要在脊髓中雙側皮質脊髓束的軸索變性和脫髓鞘,以胸段最重。臨床表現為雙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活躍亢進,病理反射陽性,呈剪刀步態。許多學者認為HSP也屬於遺傳性共濟失調疾病的範疇。
 HSP的發病年齡多見於兒童期或青春期,但也可見於其他年齡段。男性略多於女性。常有陽性遺傳家族史。臨床表現為緩慢進展的雙下肢痙攣性肌無力,肌張力增高,腱反射活躍亢進,膝、踝陣攣,病理征陽性,呈剪刀樣步態等。可伴有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錐體外系症狀、小腦性共濟失調、感覺障礙、痴呆、精神發育遲滯、耳聾、肌萎縮、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還可能有弓形足畸形。部分HSP家族有遺傳早現的現象。
 Harding按臨床表現分為兩型:
 1.單純型HSP,是臨床最常見的HSP。主要表現為痙攣性截癱,也有遺傳異質性,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或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理改變主要在脊髓錐體束變性,而脊髓小腦束、後索改變不明顯。顯性遺傳的HSP又按年齡分為早髮型和晚髮型。早髮型最多見,常於35歲前發病,這型HSP患者行走較遲,雙下肢僵硬,不靈活,痙攣性癱瘓,腱反射亢進、膝踝陣攣陽性,病理征陽性。雙上肢可有輕微手指活動不靈活,腱反射活躍,深感覺障礙隨病程進展而越來越明顯。括約肌障礙和弓形足也可見。晚髮型患者常於40~65歲出現行走困難,臨床表現類似早髮型,但雙下肢肌無力、深感覺障礙、括約肌障礙更常見。
 2.複雜型HSP,臨床上較少見,除痙攣性截癱表現外,常伴有脊髓病損外的伴發症狀體征,遺傳異質性更明顯。
 HSP伴黃斑變性(Kjellin症候群):於20歲左右開始發生痙攣性截癱,伴小腦性構音障礙,精神運動發育遲滯,視網膜色素變性。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HSP伴早老性痴呆(Mast症候群):起病於20歲左右,痙攣性截癱,伴有構音障礙,痴呆,手足徐動症。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痙攣性無力伴雙手和腿部小肌肉進行性萎縮、精神發育遲滯和中心性視網膜變性等;合併眼肌麻痹稱為Barnard-Scholz症候群。
 HSP伴精神發育遲滯或痴呆:又稱魚鱗癬樣紅-痙攣樣截癱-精神發育遲滯(Siogren-Larsson)症候群:幼兒期發病或生後不久出現頸、腋窩、肘窩、下腹部及腹股溝等皮膚瀰漫性潮紅和增厚,隨後皮膚角化脫屑,呈暗紅色鱗癬,痙攣性截癱或四肢癱(下肢重),常伴假性球麻痹、癲癇大發作或小發作、手足徐動、輕至重度精神發育遲滯等;1/3的病例視網膜黃斑色素變性導致視力,可見視神經萎縮或審神經炎,但不失明;患兒身材矮小,牙釉質發育不全,指(趾)生長不整齊。預後不良,多在發病不久死亡,罕有存活至兒童期。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HSP伴遠端肌萎縮(Tyorer症候群):於兒童早期起病,主要表現為痙攣性截癱,假性球麻痹,伴有遠端肌萎縮、身材短小,輕度小腦症狀,手指徐動和耳聾等,部分病例不自主苦笑,構音障礙,到20~30歲不能走路。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HSP伴錐體外系體征:如靜止震顫、帕金森樣肌強直、肌張力減低性舌運動和受阻徐動症等,最常見帕金森症候群樣痙攣無力和錐體束征。
 HSP伴視神經萎縮(Behr症候群):通常合併小腦體征也稱為視神經萎縮-共濟失調症候群,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10歲前逐漸出現視力下降,眼底視乳頭顳側蒼白,乳頭黃斑束萎縮,合併雙下肢痙攣、齶裂、言語不清、遠端肌萎縮、畸形足、共濟失調和腦積水等。完全型常於20歲前死亡,頓挫型壽命可正常,僅視力輕度下降。
 HSP伴多發性神經病:表現感覺運動性多發性神經皮質脊髓束病變體征,兒童或青少年期起病,至成年早期不能行走時病變才停止進展。腓腸神經活檢呈典型增生性多發性神經病。
 中醫治療遺傳性痙攣性截癱,在中藥部分,以養肝血柔筋,補腎水滋養骨,臨床上常以芍藥甘草湯改善肌張力高,配合鉤藤散,一貫煎改善腱反射活躍亢進,杞菊地黃丸改善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天王補心丹改善癡呆,四物湯改善肌萎縮,左歸丸改善雙下肢痙攣;穀精、密蒙花、車前子、茺蔚子改善視力;杜仲、巴戟天、肉蓯蓉、龜板、阿膠改善肌萎縮無力。配合針灸,頭皮針可取四肢相關穴位、額中帶、額旁一.二.三帶、百會、頭、頸、背、腰、;眼針可取肝、上焦、攢竹、下焦;耳針可取四肢相關穴位;體針可用肩髃、曲池、手三里、手五里、外關、合谷、勞宮、血海、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崑崙、跗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