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 全球探索 〉戰略嚇阻 別只押寶軍事戰力
張競
兩岸關係不睦,加上過去一年來,隨著美國選戰升溫,中國大陸成為美國大選的火線議題,而其中最受國人關注的面向,就是兩岸發生武裝衝突的可能性。
在此段期間,美國川普政府已持續對台提供大量軍售,多家媒體還報導,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酈英傑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參加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舉行的二0二0年會時演講指出,今年還有五十二億美元對台軍售。我國防部對美方所言,則是表示未便評論。
另一方面,有多位美國智庫與學者專家,針對大陸解放軍可能揮兵入侵、運用武力統一台灣,陸陸續續提出多項情勢評估、狀況判斷,要為台灣謀因應對策。
全民皆兵 已遭瑞典民眾否定
同樣的,國內的安全戰略研究圈以及各方政治人物,也是各抒己見、表達多元觀點。其中,最受關注焦點之一,就是主張加強後備役戰力,改革目前組織架構,依據各種地方行政區域劃分,設立保鄉衛土的地方民團後備役組織,希望藉此提升戰略嚇阻作用。
提出此種看法者,還援引瑞典民防組織作為例證,但很快就被發現,冷戰時期瑞典所建構的民防動員體系,希望仿照芬蘭戰勝蘇聯入侵策略,建立「全民皆兵」的自主抗敵架構,在冷戰之後,早就受到瑞典民眾所否定,甚至對政府編寫的民防手冊譏評為「浪費紙張」,各種體制也是不合時宜、陳義過高,相關配套早已被該國束之高閣,致使此項倡議改革後備役的構想,立即遭致國防主管機關所否定。
其實,此種「全民皆兵」抵抗到底的後備役編組構想,未對外明白說明的底牌,就是在呼籲利用長期抗爭策略,來延長正規軍作戰失利後,入侵敵軍後續清掃戰場,進行綏靖保安維護社會穩定,以便重建社會秩序所需時間,以及鎮壓抗爭行動所將付出之代價。
此種構想,講白了,就是希望鼓動全民以不屈服、不合作態度,甚至不惜以自身家園成為戰場,讓入侵敵方付出重大代價,最後在師老兵疲下,不得不放棄占領並結束入侵行動。
金馬自衛隊 具備嚇阻作用?
此種如意算盤最具體的例證,就是讓大英帝國、蘇聯以及美國吃盡苦頭之阿富汗。阿富汗被戰略學界稱為「帝國墳場」,其實是有其社會、文化與地理條件,此種與入侵外敵長期鬥爭,最後讓強敵罷手的案例,東帝汶與北越也都算是相當成功。
但是,援引同樣理念,在台灣社會能否具有可行性呢?對證台灣面對多次入侵,不同時代先民,皆未曾具有長久抗爭歷史的記錄來看,存在極大爭議,這也是此項倡議受到強烈負面評價、流於空談的原因所在。
以設定面對大陸解放軍入侵來說,當初,金馬外島也曾實施戰地政務,金門與馬祖兩地都編組過自衛隊,其架構與運用理念,在相當程度上就與目前政治人物所倡議之後備部隊改革理念相近,自衛隊所具備之武裝配備,也僅限於相當有限的輕度武裝火力。
但是,在兩岸軍事緊張對峙最嚴重的年代,金馬自衛隊並未構成外島防禦主力,整個外島防禦,還是要仰賴正規部隊,及其所具備之火力與戰力,自衛隊根本就未具備任何嚇阻效用。如今,要將後備役體制改編往編組保鄉衛土地方自衛隊發展,應當先回顧金馬自衛隊的歷史案例,才能提出更公允的判斷。
豪豬集中反制 有其思考盲點
此外,目前另項由外籍人士所倡議,亦受到社會關注之作戰構想就「刺蝟戰略」、或稱「豪豬戰術」。其戰略意義,簡單說,就是以小博大,利用刺蝟、豪豬身上的刺來嚇阻敵人,指台灣可運用不對稱作戰(Asymmetric warfare)戰略思維。
此種基於不對稱作戰理念思維,倡議建構具備戰場存活能力,又兼具反制打擊戰力之作戰編組,以便對敵產生戰略嚇阻效用。但是,其實刺蝟、豪豬之說,都有其思考盲點。
首先,此種集中在反制火力之作戰構想,容易窄化國軍應對不同軍事威脅模式之適用與應變能力。
由於台灣所面對之軍事威脅想定模式,涵蓋領域相當廣泛,威脅頻譜寬度,確實是會讓國軍看起來備多力分、無法聚焦,但是話說回來,國軍在作戰實務上,不能僅考量因應特定情境,將整個建軍方向,押注在單一作戰想定狀況。假如真把全部力量都投注在非常狹窄面向,風險係數反而會更是暴漲,就國防決策來說,顯然絕非合理選項。
其實,從前述分析就可以理解到,為何許多外籍軍事學者專家,通常都能看得出來台灣在軍事戰略上所面對問題,但卻未見得能夠提出適當解決方案,也未必能夠提出因應問題之權宜措施。
應讓對手理解 戰爭難以承受
其次,這些對國防政策或軍事戰略所提出之建言,有時候也有可能隱含其他因素。比方說,呼籲要改變後備役體制的政治人物,最後結論居然提到爾後可以結合兵役制度,讓役男在有限役期內,在家中或本身社區服役。此種說法,其實會讓人懷疑其所要改變後備役體制的方案,其目的可能不是如其表面上看起來那樣單純。
同樣的,對於「刺蝟戰略」、「豪豬戰術」,也有指稱其真正目的,應該注意是否在為特定軍事武器所作之行銷、包裝,所以才會刻意強調某些武器系統,或是凸顯特定戰力的優點。
戰略嚇阻,包含了許多變數的集體效應,吾人不能夠寄望仰賴某些武器裝備,甚或是完全押寶在建構軍事戰力之上。戰略嚇阻端賴能夠讓敵手理解到,選擇戰爭為其不可承受之重,但若要採取某些讓自己也無法長期承擔的軍事選項,或是非常感性地依賴某些假設情境作為前提,恐怕最後必然適得其反。所以,看出問題未見得能夠提出解決方案,這點吾人必須牢記在心。
(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