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 府城廣角鏡 〉 寄望台美BTA不如坐擁ECFA
李沃牆
詩云:「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蔡政府對美傾心,美方卻另有所思;表面上看起來「你儂我儂」,背後卻是「妹有情,郎無意」。
拜登政府上任後所倡議的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簡稱IPEF),包含了「公平及有韌性貿易」、「彈性供應鏈」、「基礎建設、乾淨能源及脫碳」、「稅收及反貪腐」等四大支柱。IPEF是美國整體「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下的經貿布局,不僅是為補足過去印太戰略安全有餘、經濟不足的布局,也是美國政治氛圍不支持重返《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情況下所推出的替代方案,以抗衡中國大陸及其領銜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
IPEF由十三個創始成員國組成,包括美、日、韓、澳、紐、印度、印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與汶萊,這些國家約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四成,人口占全球約六成、成員國占台灣貿易額的三成二。因目前僅是經濟架構協議,並非自由貿易協定,對台經貿影響不若RCEP及CPTPP大,但台灣在第一輪被排除在外,美方為不失去台灣這「抗中」的籌碼,隨即送出一份禮物討好,就是讓蔡政府喜形於色的「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
何以見得?一、所謂「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由歷史來看,美國自認,「昭昭天命,大國責任」,其實是沿襲大英帝國時期自認是「白種人的負擔」後,不折不扣的帝國主義繼承者。美國所謂的大國責任,無非是藉由霸權運作,以確保其大國利益能如所願。君不見,美國常利用「親美」國家來獲利,如賣武器、簽署不平等的貿易協議等,逼得這些國家不得不就範,讓其為所欲為。
二、美國為台灣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中國大陸。台灣對美貿易順差由二0一八年的六十三點九億美元大幅增加至去(二0二一)年的四百零二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美方一向對貿易順差國施壓動作頻頻,如列為「匯率操縱國」,台灣亦不例外。準此以觀,又豈能在貿易協議上讓利?
三、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於一九九四年九月簽署,主要為台美雙方推動貿易、投資與商業合作關係平台,同時為雙方解決經貿問題之諮商管道。TIFA前後共召開十一次會議,輪流在台北及美國華府舉行,最近一次復談是二0二一年七月。坦然言,前後歷經二十七年的談判,成果著實有限。
四、「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自今年六月一日啟動,其中包含十一項談判議題,蔡政府認為是台美關係重大突破,有助於台美BTA(雙邊貿易協定)簽署。然而,美方的IPEF及倡議中均避開關稅議題,市場准入以及貿易自由化問題也避而不談,主要談的就是TIFA早被討論的貿易便捷化,多數對美方有利。而且無任何官方的簽字,沒有法律的約束力。
持平而論,美方僅是給予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談判門票,背後卻是包藏「抗中」。倘台灣要與美進一步談判或簽署BTA,勢必會遭美方要價式的讓利,如大量採購武器,還有其他貿易上的開放,還有美方在意的貿易逆差問題需解決。兩岸的ECFA自簽署以來,已滿十一年,台灣確實享受到貿易紅利,自當珍惜。而這期間,美方給了台灣什麼紅利?蔡政府若對台美BTA期望過高,恐失望也愈深。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