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台工程新頁 金門大橋通車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歷經五任縣長、八任交通部長,國內第一座大規模跨海橋梁金門大橋三十日通車,不但是台澎金馬最長跨徑脊背橋,樁帽基礎採鋼箱圍堰方式施工,更是台灣地區首次採用的工法,施工經驗可做未來海事橋梁工程標竿。
金門大橋西起烈嶼后頭湖埔路,東迄金寧鄉湖下慈湖路,全長約五點四公里,其中跨海段長四點七七公里。金門縣工務處表示,這是台灣地區第一座大規模跨海大橋,因海象和地質因素,工程難度之高寫下台灣橋梁史新頁。
高公局說明,金門大橋包含大、小金端引橋和主橋、邊橋計十一座墩柱,共有五百三十二支基樁;總經費近九十七億元,主橋跨徑二百公尺為國內最大跨度脊背橋,工程跨越最深二十三公尺、潮差六公尺海域。
縣府工務處說明,大橋海底為堅硬花崗岩地質、岩盤深度傾斜度不一,大口徑基樁貫入岩盤,必須突破惡劣海象限制,克服海流、波浪、潮差問題,另外還有颱風、東北季風、霧季等特殊環境挑戰。此外,在高雄興達港打造的三百七十六個預鑄節塊運抵金門時,還得面對海上運輸不確定因素。
另外,深槽區主、邊橋樁帽基礎採鋼箱圍堰方式施工,是首次採用的工法。承包商採深槽區大型海域平台,主橋採替代方案預鑄節塊吊裝工法,引橋增加雙邊構台採用門形天車,以及鑽掘組合工法,建構穩定安全作業空間,減少高空和海面作業時及降低施工風險。
承商必須克服快速的金烈水道海流、強勁東北季風,在海中完成組裝作業,下放過程還需抵抗四千噸的海水浮力,技術層級、施工難度之高,為台灣橋梁工程首見。
定位為「三分交通、七分觀光」的金門大橋,耗時十二年興建終於通車。自此,大小金門連成完整的生活圈,許多遊客已在摩拳擦掌,準備一窺這國境之西更多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