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全球探索〉11月選舉 民意走向的前哨戰

習近平的領導班子已經確定,目前也沒有接班問題。(路透)

馬群傑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全國代表大會閉幕,中國大陸與美國的博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俄烏戰爭、通貨膨脹帶來的全球性衝擊,讓日本、德國、英國等傳統區域強權逐漸自顧不暇。兩岸關係已處在美中對抗與科技戰的風頭浪尖。台灣面對新世代戰爭與和平的變局,十一月的地方選舉是民意走向的前哨戰,預期將直接影響到明年大選選戰,不會有鐘擺效應。

美國和中國大陸的競爭走向尖銳對立,已愈來愈明顯。美國將中國大陸視為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從國家安全、晶片科技到經貿投資,各種箝制、制裁手段已陸續出籠,目的都是想卡住中國大陸的脖子。

 

習政權已鞏固 美日德各有挑戰

美國對中的貿易戰、科技戰,特別是晶片法案及相關禁制令,進行反全球化的產業脫鉤、斷鏈做法,同時對限縮美國企業市場開拓、提高營運成本也會有後座力。其實,美國想達到預期目標是有難度的,例如,美方強勢要求台積電分散投資設廠、甚至必要時撤離台灣,都很難在短期內執行。

中共廿大閉幕,習近平連任第三屆,從中共黨史來看,除了毛澤東之外,習近平的地位已有其重要意義;此外,中共廿大報告及黨章修定內容,都在強調「兩個維護」,包括堅決維護習近平的核心地位,以及堅決維護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習近平的第一、二屆任內採集體領導,主攻經濟發展、一帶一路;邁向第三任則是一人獨大、政治掛帥。習的領導班子已經確定,目前也沒有接班問題,習的人事布局已做好因應內外挑戰、貫徹政策的戰鬥準備,往「偉大民族復興」的政治目標加速前進。

相對的,美國十一月期中選舉即將到來,眾議院若被共和黨拿下,民主黨的拜登政府在內政、預算、立法方面將更受約束。跛鴨總統拜登剩下的兩年任期,是否會在國防與外交上,對中國大陸採取更激烈的對抗?未來都值得進一步觀察。

再從區域政治來看,位居世界第三、第四大經濟體的日本與德國,又會如何應對美中戰略對抗呢?今年以來,俄烏戰事直接衝擊歐洲經濟,德國面臨嚴峻的能源危機與通膨問題,在烏克蘭問題、武器採購、能源政策上,仍與歐洲國家缺乏共識,總理蕭茲民意支持度下探百分之二十五的新低,可預見德國距離遙遠的東亞事務,恐怕無力做太多著墨。

拜登剩下的兩年任期,是否會對中國大陸採取更激烈的對抗?值得進一步觀察。(路透)

美中對抗前緣 台海備戰壓力大

特別是,德國對於如何處理對中關係,蕭茲的聯合內閣意見分歧的。外交、國防、經濟部長要求與中國大陸保持距離;但蕭茲則是反對與中國大陸脫鉤、斷鏈,希望德中能夠維持較好的關係,何況,德國主要企業在大陸都在持續投資,並沒有因為大陸新的領導班子確定而有所改變。

相較於德國,日本基於經貿、地緣政治與區域安全因素,更看重日中關係,但對中國大陸的防備心也較高。岸田文雄上台後發表的二0二二防衛白皮書,台灣篇幅多達十頁,是去年的兩倍之多,日本已把中國大陸視為主要危機與挑戰。

但是,岸田文雄內閣目前的民調支持度已跌破三成,日幣貶值到歷史新低,消費者物價指數是卅一年來新高,面對國內經濟壓力,岸田政府採取維持大規模貨幣寬鬆的降息政策,內政治理與經濟振興之道,是岸田的當務之急,這必然會影響日本的外交政策。

簡言之,美、中、日、德,各自面臨了不同的挑戰,而全球性的共同危機正是國家安全,除了烏克蘭陷入戰爭之外,受到衝擊最大的是台灣。經濟上,國際能源危機、美元強勁升息,台幣貶值的同時,也遭到普遍性的通膨之苦。

科技產業方面,美國對中發動科技戰、晶片戰,首當其衝的則是台積電。不管未來晶片產業是否逐步撤離,或是加入美國主導的晶片聯盟,要求與中國大陸斷鏈、脫鉤,台灣都已經站上風頭浪尖,面臨資金外流、廠商外移、人才流失的嚴峻挑戰。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台灣正處於美中戰略對抗的最前緣。中共廿大之後,習開始第三屆任期,涉台部分,「反對台獨」、「反對外部勢力干涉」是兩大重點,台海「維持現狀」的空間會更小;隨之而來的是,台灣馬上要面對增加國防預算、加碼軍事採購,以及延長兵役的問題。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內閣目前的民調支持度已跌破三成。(路透)

二0二四大選 統獨和戰成主軸

台灣二0二四年要大選,明年則是大選的交戰年,統、獨、和、戰的議題論述,將是左右選情的最重要主軸,至於其他諸如經濟、教育、社會、環保等議題,雖然對台灣未來發展也相當重要,但在選戰過程都會被邊緣化。

習近平堅持反對台獨、反對外部勢力干涉,依其建立的領導權威,必然會貫徹政策,展現維護主權完整的意志。台灣不管哪一個政黨提名的候選人,都迴避不了統獨議題,至於產業脫鉤、斷鏈對台灣經濟安全的衝擊,也要有論述的準備。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大陸對外會進行實質利益的結盟,會透過金磚五國、G20、RCEP等多邊組織,與歐洲大國、俄羅斯、東南亞等,成為利益互享、共存的聯盟;台灣則是在國際上參與美國主導的價值、道義聯盟。但價值聯盟的不可預期變數相對較大。

其次,台灣的軍費增加、役期延長,也在考驗全民備戰的決心與認知。備戰,是面對真實情況的假設議題,有「備而不戰」和「準備開戰」兩種,但是,一旦開戰,戰場在台灣、預期外國介入的可能性也不高,無論結果是贏或是輸,台灣都是輸。

絕大多數的選民還是希望台海和平。因此,不疏於備戰,不放棄和平的路線,可能是明年選戰的主弦律。「避戰」需要智慧,就看誰可以緩和兩岸關係、讓台灣人民安心。年底的地方選舉是前哨戰,民意所向不會有鐘擺效應,會直接影響到明年的選戰及後年初的投票。

(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馬群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