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修補墜腸歸位 解決阿嬤20年的痛

713
醫師高聖勛以疝氣微創修補手術解除7旬高姓阿嬤(紅衣)20年痛苦,全家到醫院致謝。(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71歲高姓阿嬤長期受疝氣之苦,左下腹出現腫塊,怕痛開刀不敢治療,年輕時還可以忍,近幾年局部壓痛加劇,腫塊浮起像雞蛋大小,痛的彎腰駝背,站不直身子,就醫接受微創疝氣修補手術,隔天出 院就可以去上社區長青班課程,學員們都不知道她開刀,至今未再復發。

台南新樓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高聖勛指出,「疝氣」台語俗稱「墜腸」,定義為部分腹內器官經由體壁向外不正常的凸出、隆起,這些腹內器官通常是小腸、大腸、膀胱、大網膜。疝氣發生位置常在鼠蹊部上方、肚臍、其他腹部等,其中以「腹股溝疝氣」最為常見。另在腹股溝附近還有另外一種相對常見的疝氣,稱「股疝氣」。

他說,傳統的疝氣修補是以自身組織的張力縫合手術,術後張力大而導致傷口疼痛,復原慢且復發率高,已逐漸被取代。醫界將無張力修復術與腹腔鏡結合,成為新興的疝氣修補手術,包括經腹腔腹膜前疝氣修補(TAPP)、全腹膜外疝氣修補(TEP),此兩種手術藉由肚臍下方1公分傷口及兩個0.5公分的小傷口,再經腹腔鏡的幫助,便可在腹壁薄弱的地方做人工網膜修補。

高聖勛說,新興的TEP、TAPP兩種疝氣修補術,跟傳統無張力網膜修補術相比,不但傷口小而美觀、術後疼痛較少及可避開粘黏等,缺點為需要全身麻醉,不適用於高齡且有多重疾病患者。疝氣要儘早手術治療,是為避免「疝氣嵌頓」,即器官突出後被卡住,當疝氣囊內的器官突出過久影響血流,器官(常見為小腸)不易推回去而因缺血壞死,易引發敗血症危及性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