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頭爆痛揪青光眼 視野缺損險失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王小姐在27歲時出現嚴重頭痛,深怕腦瘤上身,就診後才發現禍首竟是青光眼,卻被自己輕忽,直到眼壓高到頭痛欲裂,才發現視野已經缺損險失明,還好一路當個聽話的病人,20多年來還能控制眼壓,維持視力。
在台灣,青光眼已是國人排名第2的失明原因,且患者人數逐年上升,年齡逐年下降。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總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強調,門診中3到4成患者覺得不對勁時就醫,視野往往已嚴重受損,很可能3到5年就面臨失明危機,所以一定要有積極治療的正確認知。
台北榮總眼科部主任級主治醫師劉瑞玲指出,傳統認為青光眼是中老年人的疾病,但近年罹患原發開放性青光眼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很可能和智慧手機普及且越多自幼童期就開始使用的趨勢有關。
由於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但對視神經傷害是不可逆,劉瑞玲指出,一開始許多患者不易察覺,甚至自我感覺良好,等到開車某個角度看不到、下樓梯容易踩空、看書不能連貫等,已是晚期或末期病人,視力在短短幾個月或半年內就可能失明,也讓青光眼被冠上「視力小偷」之稱。
台北榮總統計,每年接受小樑切除術病例平均年齡,從2011年到2019年,9年間就從63歲提早到51歲,足足年輕了12歲。
呂大文說,青光眼治療關鍵在於控制眼壓、避免視神經持續受損,現有治療分為藥物、雷射、傳統手術及微創手術,第一線以眼藥水為主,不過眼藥水多有紅癢等不適感,且須每天固定時間點藥,許多患者容易中斷治療。
健保資料統計,台灣有近75%患者自行停藥,其中9成患者甚至在治療第一年便自行停藥。而國外研究指出,5年內沒有穩定治療的病患,視力惡化比例增2倍多。
呂大文建議,部分患者即使多年使用眼藥水治療,眼壓還是忽高忽低、控制不穩,這時建議考慮手術治療,傳統手術利用組織切割製造引流通道,微創手術則是在眼球上製造微小傷口後置入一個迷你引流管,加強房水的排出,達到控制眼壓,後者傷口較小、復原期相對較快,多數患者於術後也無需再點眼藥水,替無法透過藥物穩定控制眼壓的患者提供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