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急性動脈阻塞延醫 3成恐截肢

 

台灣周邊血管學會21日成立,為國內首個周邊血管學術組織。(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戴淑芳、陳金龍∕綜合報導

下肢麻痛、無力,除了坐骨神經痛,還要小心是急性下肢動脈阻塞,臨床數據顯示,因延遲診斷、治療太晚,導致3成患者面臨截肢命運,但早期發現則可避免。因此,醫界21日成立國內第一個周邊血管學術組織「台灣周邊血管學會(TSPI)」,且未來將與日本交流臨床經驗與數據,希望幫助更多民眾得到即時診斷與正確治療,避免受截肢的命運。

TSPI學會發起人、首任理事長的中醫附醫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表示,台灣在周邊血管疾病長期被國內醫界忽視,在急性動脈阻塞的臨床數據顯示,送來診斷正確與治療時已經太晚,有3成面臨被截肢的命運,還有3成死亡率,在急性動脈阻塞的病人中,有7成是心房顫動的病人。

徐中和指出,像是有些患者突然發生下肢麻痛、冰冷或無力,求診數科醫師都沒想到是急性下肢動脈阻塞,最後延遲診斷而走上不幸被截肢的命運。另在慢性動脈阻塞的部分,典型例子是下肢傷口久久無法癒合,卻都沒發現是下肢動脈阻塞,走向截肢的悲慘命運,其實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打通動脈血管,避免截肢的結果。

徐中和指出,台灣長期缺乏投注在血管超音波專業檢查人員的培訓及教育栽培上,造成診斷不便,因此他與內志同道合的醫師一起發起TSPI學會,希望幫助更多民眾得到即時診斷與正確治療,避免受截肢的命運。

學會成立現場除了國內醫界的前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甘宗旦、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導管室副主任陳俊吉等多位專家外,來自日本JET前主席飯田修,以及多位日本權威心血管醫師像是仲間達也、藤原昌彥等也來台與會。

飯田修表示,日本和台灣的社會結構和種族基因相似處甚多,都同樣面臨高齡化、糖尿病盛行率高。未來JET將和TSPI合作,交流分享臨床經驗與數據,共同努力提升治療技術,進一步做到預防疾病來增進雙邊國民的周邊血管健康。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