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社論>拚經濟就是拚活水,毋須以意識型態作梗

商總理事長賴正鎰17日表示,一定要選一個能夠讓兩岸關係變好的總統候選人。(中央社)
 經濟乃台灣發展的源頭活水,歷來總統大選都在經濟政策方面多所著墨。然而,此次總統大選卻出現了詭異的景象:蔡總統拒絕出席由八大工商團體舉辦的面對面對話、蔡政府官員認為「兩岸關係好」是「危險的」、綠營執意推動讓大陸台商心生憂懼的法案。綠營這種緊抱政治意識型態的「反拚經濟」心態與作為,實難令人苟同!
 回顧台灣經濟成長歷程,光復初期以食品、紡織等輕工業為主,之後採取鼓勵外銷政策,導引出口擴張;一九八O年代起,太多太多的「台灣製造」產品行遍世界,台灣逐步建立以電子電機、科技資訊為主的產業結構,創造舉世矚目的台灣奇蹟,奠定了台灣邁進已開發國家之林的基礎。
 一九八0年代後期,台灣產業面臨成本及匯率雙漲、環保意識抬頭等瓶頸,許多企業開始赴海外投資,已採取改革開放政策的中國大陸,因兩岸文化、語言相通而成為許多台商的首選,兩岸也因台商赴大陸投資而帶動貿易。一九八八年兩岸貿易總額僅二十七億美元,到一九九五年已達兩百零九億美元。兩岸經貿因此逐漸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推手。
 儘管一九九六年李登輝前總統提出「戒急用忍」政策,試圖為兩岸經貿降溫,但無法阻擋台灣人拚經濟的決心,兩岸貿易金額再迅速成長至二OO六年的七百七十三億美元。另一方面,政府持續制定若干政策,讓赴大陸投資的台商將關鍵先進技術「根留台灣」。在李登輝、陳水扁兩位前總統執政時皆參與政策制定的蔡總統,對此過程理應知之甚詳。
 馬英九前總統執政時兩岸簽署ECFA,二O一五年兩岸貿易金額再增至一千一百八十五億美元;同時,台灣也積極拓展大陸以外的貿易市場,二OO三年台灣對外貿易總額為兩千七百八十六億美元,二O一五年已達近五千一百億美元。兩岸簽署ECFA之前,蔡英文說ECFA「會讓台灣被鎖在中國」,事實證明台灣並未被鎖,而且推動兩岸經貿更不是「賣台」。
 可以簡單地描述一九八O年代後期至今的台灣經濟概況:兩岸經貿持續成長,在政策規範及台商為了保持自己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台灣產業界並未失去關鍵先進技術,而台灣與全世界的經貿連結也大幅攀升。儘管陳水扁、蔡英文執政時採取敵視大陸政策,但這種敵視政策僅徒然增加大陸台商困擾,甚至讓大陸台商心生憂懼,卻無法改變兩岸經貿持續成長的態勢。
 尤有甚者,蔡政府敵視大陸的政策卻讓台灣本身受到傷害:大陸以管制陸客來台反制蔡政府,導致台灣觀光收入失去一大塊市場;蔡政府執政三年多,台灣與重要經貿夥伴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腳步停滯不前。長遠來看,敵視大陸的政策反而不利於台灣。
 隨著選戰日益激烈,明年ECFA簽署屆滿十年之後的前景如何?此一問題又成為許多大陸台商的憂慮。雖然蔡英文曾將ECFA形容為「糖衣毒藥」,但日前陸委會表示不樂見大陸片面停止執行,這完全凸顯了蔡政府的矛盾心態;而且,只要蔡政府無法改善兩岸關係,ECFA是否中斷的不確定性都會持續讓台商焦躁不安。
 工商團體認為「經濟要好就是兩岸一定要好」,行政院發言人認為這是「危險的前提」,綠營還接力推動讓台商感到「綠色恐怖」的「中共代理人法」、「反滲透法」,蔡英文又接二連三拒絕與工商團體溝通,這種意識型態作祟的作繭自縛,豈能讓台商放手拚經濟?